3/30/2019

鳥資訊。節錄翻譯─飼養心態方面 (持續更新)

19/03/30停止在此更新本文,請點我到新網站觀看更多內容

※ 以下內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所有圖文內容並非做為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All articles are not used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s.
請善用Ctrl+F、輸入關鍵字能更快查到需要的內容。

發展心理學定義了家長養育子女的四種主要方式(妳知道的,「雙親」。即成年者照顧所謂「真正」的孩子),或許和我們照顧寵物鳥的方式有些相似之處(可惜無法減稅)。這些方式包含專斷、縱容、權威與忽視型。既然我們有責任定期檢視我們和自家鸚鵡的關係,我們應該以牠們的角度來考量這些不同的方法。(www.devpsy.org/teaching/parent/baumrind_styles.html
1. 專斷型飼主
這些人認為鸚鵡無論如何都該完全照自己所說去做。指令既出,就「必須」被遵循,否則飼主會覺得失去了情勢控制權。(為開誠佈公,直到我放鬆下來,學習更多並增長些許智慧之前,我曾經也屬於這一類...)。
專斷型飼主會在不明智或非必要之下想控制自己的鸚鵡。例如一隻鸚鵡正專心愉快地獨自做某件事,像是玩耍、進食或沉思天體物理學的概念,人們沒有理由去驚擾。我常聽到這類型的飼主把手硬塞到鸚鵡面前,要求牠們「上手!」然後被咬。這種情況中,鸚鵡咬人的反應往往是人們動作粗魯的直接結果,並不代表鳥本身有行為問題。
專斷型飼主也致電抱怨她們的鸚鵡不喜歡一直被摸,她們覺得這表示那隻鳥有問題。我的答覆是應該讓鸚鵡來決定這種事。畢竟身體是「牠們」的,無論牠們是否喜歡,都不應期望牠們順從(我的丈夫David也不喜歡被摸,但這不意味他有什麼「問題」)。
2. 縱容型飼主
這些人認為自家鸚鵡沒有做錯,允許牠們做任何想做的事。她們常說的口頭禪是「別讓鸚鵡做任何牠們不想做的事」,並希望自家鳥「自在生活」!
縱容型飼主對所有控制措施都不以為然,往往視控制為「虐待」(她們似乎偏愛「虐待」一詞且頻繁使用)。她們居住的家往往木製品被毀、傢俱被咬、書本被撕,她們的衣物也常被咬。她們的訪客很少重覆,因為她們的鸚鵡常不停尖叫直到賞牠們點心吃為止,未經牠們許可就進屋也會被咬。這些縱容型的人們顯然覺得這樣能讓鸚鵡感到「快樂」,但實際上,牠們常顯得焦慮且困惑。
縱容型飼主的子類別是「直升機飼主」。此類別包含那些聲稱為自家寵物鳥而「活」的人。她們每一刻都花在自家鸚鵡身上,常盤旋在牠們身邊且焦慮萬分。她們顯然沒有這種關係之外的生活。持續地介入會促使過度依賴而產生問題。這些鳥很多都沒學過怎麼獨自玩耍或覓食,這對牠們來說相當不健康。
3. 忽視型飼主
類型的另一端,忽視型飼主顯然忙到無法關注自家寵物鳥。飲食通常只由種子或所謂的「滋養丸」構成。新鮮蔬果(如果有的話)很少供應。她們很少允許鸚鵡出籠,因為沒空監督牠們。玩具很少,損壞後也很少替換。忽視型飼主無暇注意自家鳥在做或沒在做什麼。她們似乎相信自家鸚鵡天生知道什麼對自己有益,不需要人類引導。
4. 權威型飼主
這些人的做法更加慎重。她們給予規則與引導,卻不強橫。這是我一生努力追求的類型。她們讓鸚鵡自由選擇,同時致力於避開會做出不良選擇的情況。例如,她們不會讓自家鸚鵡在窗台上逗留並認為木製品不會被咬。
現實上是需要平衡的。前三種養育類型都有其積極目的,但變動幅度太大了。
專斷型飼主需要放鬆。我們都知道人類比鸚鵡大很多,我們不需要一直強調這個訊息。我們人類需對可能挑戰我們控制權的事物更有自信。一隻獲准自行做出許多決定的鸚鵡不會影響到我們。權威型的做法為鸚鵡所需(雖然超過其必要)提供一致性。明確指定的規則可為鸚鵡提供安全感,而安全感能減少壓力。
放縱型飼主是對的,鸚鵡確實需要偶爾放縱一下,但不能始終如此。和對待多數動物一樣,容許無秩序無法贏得另一方的尊重,公平一致才能。沒錯,恰好相反。而若缺乏尊重,則感情淡薄。建立並強化公平一致的規則能鞏固鸚鵡與人之間的關係。再說,我們的鸚鵡大多活得比我們更久,誰會想要一隻狂暴又攻擊性強的鸚鵡?放縱型飼主不教導自家鸚鵡適當的舉止,使鳥無法成功住在下一個家庭。這是愛的表現嗎?對我來說不是。
直升機飼主需要後退一步冷靜下來,但把所有警戒都卸下也不健康。鸚鵡的確容易發生事故,因此必須在牠們出籠或接觸新事物時監督在旁。牠們也容易隱藏病徵,所以飼主在合理範圍內有所警覺是必要的。
忽視型飼主雖然並非理想的家長類型,但也有其優點。這類飼主養的鸚鵡往往更加獨立,這是件好事。如前所述,鸚鵡在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有自主性,忽視型飼主確實可以給予牠們這些。
我認為自我恆定,其定義為「系統得以維持內部穩定的趨勢」,是我們在與寵物鸚鵡的關係(以及我們的餘生)中應該追尋的目標。我們要細心留意,但不過度積極。我們要讓牠們自由選擇,但並非所有事物皆然,畢竟仍有許多具風險性。我們要為牠們提供確切的限制,並在那些限制範圍內給予大量的自由。■
*本文經美國Lafeber's公司授權大鸚帝國翻譯

老年(geriatric)一詞和老化有關,但我們真的知道鸚鵡什麼時候老了嗎?這問題相當困難,因為答案部分取決於該鳥種的平均壽命。遺憾的是我們所知有限。
我們對手養鸚鵡年紀的瞭解只有二十年左右。我們有野生鸚鵡平均壽命的數據,並長年假設和我們一起生活能讓牠們活得更久。但這似乎完全是錯的。營養、運動與遺傳看來都會影響我們鸚鵡的壽命。老年鳥的定義最好能與那些開始衰老的健康問題有關。換句話說,牠們如果出現老化的生理病徵,即為老年。
鸚鵡「緩慢」老化
我們知道鳥這種族群的老化速率相當緩慢,以牠們的體型來說也很長壽。Ottinger博士的報告中指出,「相對於體型較小、具有老化緩慢特徵的許多禽類成員,無法飛行的哺乳類,至少部分看起來與成年死亡率低的演化歷程互有關聯。即便小型(<100g)鳴禽如家燕,在野外往往也能存活長達五年或更久;被圈養的斑胸草雀(15至20g)一般活超過八年。」她同時表示,「鳥的長壽與老化速率慢甚至在考慮到牠們的高能量消耗率後更為顯著。在以生物老年化為對象的生物研究中,氧化壓力假說是目前的核心理論,它假設氧化代謝期間產生的活性氧(ROS)是許多分子在老化相關生理衰退之下變化的原因。」因此,雖然牠們大量耗能,牠們老化的速度卻不如預期或表現出預料中的生理衰退。
有趣的是,Ottinger博士提出的研究證據指出,「禽類可能有一系列複雜的氧化損害防禦機制,包含抗氧化劑酶與結構性防禦,如細胞或粒線體膜內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促氧化劑分子對DNA及細胞構造的損害,在對抗和修復的保護形式方面鳥可能也更優異。」
但更有趣的是鳥類粒線體利用本身「機械性」的特殊變化,包括自動調整質子洩漏,可使活性氧在第一時間產量減少。這代表內膜損害較低,進而讓鳥比同體型的哺乳類活得更久。
鳥類與年齡相關的疾病
野鳥的最長壽記錄比被圈養的哺乳類高出1.7倍,而被圈養鳥類的最長壽記錄整整比被圈養的哺乳類多三倍。儘管野鳥壽命比體型近似的哺乳類更長,野鳥仍會死於和年邁有關的疾病。禽類老化疾病通常與哺乳類類似,包含動脈粥狀硬化、腫瘤、癌症、白內障、膠原蛋白和其它結締組織的生化改變,以及生殖上的變化,包括腫瘤、惡性腫瘤與內分泌方面的缺陷。
根據動物園/異域病理學機構回顧數年來關於老鳥的數據,虎皮和愛情鳥到六歲被視為年邁;玄鳳到十二歲;中大型鳥包含亞馬遜、金剛和巴丹則是三十歲。在我們Bird & Exotic Pet Wellness Center的診療中,我們在牠們二十歲就觀察到這些變化!
寵物鳥的心血管疾病歷來始終缺乏良好的診斷。據Reavill與Dorrestein博士所述,亞馬遜鸚鵡最常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尤其是藍額亞馬遜、非洲灰鸚和金剛。這些病變往往使動脈阻力增加,影響到心臟。早期心臟病變有左心室肥大,其次是左心室擴張、左心房擴張、右心擴張與右心衰竭。右心衰竭可導致充血、萎縮,隨後肝硬化。
許多鳥是由於頸動脈嚴重收縮,使大腦供血量減少而死亡。牠們死前數天或數週可能會喪失對周圍事物的意識。我們通常會見到鸚鵡從棲木上掉落、出現短暫暈眩、癲癇發作或心理狀態改變。皮膚方面的變化,最常見的問題是皮炎,其次是皮膚腫瘤。隨著年齡增長,白內障也很常在鳥身上出現。
肝纖維化、膽管重疊與顆粒球性髓外造血的凝聚(aggregates of granulocytic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是鳥類慢性肝病的典型表現。亞馬遜、玄鳳、金剛和虎皮似乎更常出現慢性肝病。整體而言,受感染的肝臟會反覆地萎縮、變蒼白及纖維化。包膜(capsule)往往增厚,肝臟邊緣呈圓弧形。
關節的退化性病變更常見於老鳥。原因包含上述的創傷或感染,或代謝問題,如痛風。在一組年長金剛的報告中記錄到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的退化性變化,且四十歲以上的鳥症狀最顯著。關節僵硬的特徵為關節移動範圍有其局限,特別是跗關節。腕骨也會扭曲變形,使初級飛羽側向扭曲。新的研究指出鳥若不飛行骨骼會退化。
鸚鵡生殖道最常見的問題是卵巢腫瘤,公鳥則可能是睪丸衰老。呼吸系統方面,老年鸚鵡有慢性間質性肺纖維化並造成運動耐受力缺乏的報告記錄。病理檢驗顯示肺組織功能性喪失、間質性肺纖維化以及右心衰竭。血液學檢驗顯示紅血球體積與血紅素增加,導致血容比提高。這些測試可由妳的鳥醫師執行。
被圈養的鳥有幸獲得的適應性,讓牠們的壽命比同體型哺乳動物高三倍,但年老最終似乎替牠們招致相同的老化疾病,包括動脈粥狀硬化、腫瘤、白內障、結締組織問題、生殖變化、腎衰竭和心臟病。與哺乳動物一樣,牠們也會罹患精神衰退、皮炎、皮膚腫瘤、肝病、退化性關節疾病、卵巢腫瘤及呼吸困難。
不同物種擁有不同的壽命,但老年鸚鵡會表現出老化特徵的生理跡象。在營養、居住環境、社交互動和運動方面我們應提供最佳照料,以避免高齡疾病的折磨。■
*本文經美國Lafeber's公司授權大鸚帝國翻譯

  • EB Cravens. (2015, May). "Wild crafted Parrot Diets? How can owners mimic such diets for their pet parrots?(精製野生鸚鵡飲食?飼主要如何為自家鸚鵡模擬這種飲食?)". Parrots Magazine, 208, 12-13. (19/02/21):
為圈養鸚鵡完美重現野生鸚鵡飲食的唯一方式,就是住在那種鳥的原生地,每天放牠和牠的同類們在外覓食。但這對多數飼主來說是不可能辦到的,對吧?
即便如此,謹慎地嘗試效仿野鳥的進食偏好是很有可能的。這麼做的同時,首先我們必須認知到我們所追求的並不完全是「野味」,而是一種「天然」飲食。餵天然飲食代表的是盡一切努力來清除食碗內的過度加工品-當然不會全都清掉,畢竟偶一為之的「人類點心」帶來的適當營養是所有鸚鵡的終極目標。不過,我們會努力擺脫那些加工物質,在營養方案中以更好的原料和天然食物取代之。
從頭開始
首先,我們必須考量鸚鵡和長尾鸚鵡大多都怎麼吃的。妳有看過灰鸚或金太陽吃去殼核桃或杏仁果嗎?鸚鵡會用腳握住堅果,或像折衷和至尊鸚鵡那樣把頭探入食盤,慢慢把堅果嚼成細粉,吃得一樣,浪費更多,搜尋著重要的必須脂肪與油脂。不太餓或不急著餵飢餓幼雛的鸚鵡,幾乎不會吃下太多大塊的堅果和食物。牠們反而咀嚼再咀嚼,從汁液、油脂、富含礦物質的碎屑、葉綠素、植物酵素或類似物質中汲取養分與水分。這正是野生鸚鵡群體覓食的時候常在樹下發現這麼多碎屑的原因。軟喙或無法咬開種子的鳥種會吃掉整顆芭樂籽,鸚鵡則會把它磨成泥狀。彷彿鸚鵡更喜歡攪爛過的食物,而非一般的塊狀餐點。
我觀察到的多數大型鸚鵡和叢林內的鳥種確實更偏愛軟食、花卉、嫩芽、幼蟲、果仁、未熟種子等等。脫水擠壓成形的顆粒(滋養丸)和市售農用的乾燥帶殼種子,其整體概念對許多已演化成形的鸚鵡消化系統來說似乎較為陌生,當然一些較小型長尾鸚鵡和習於地面覓食的澳洲鸚鵡們是例外。
為了充分適應如此乾燥的日常飲食,我們圈養的鳥必須喝下比牠們素日預定量更多的水。這是April和我多數時間會烹煮穀物、孵發芽種子的主要原因,以搭配我們餵的所有天然生食。這樣能軟化食物。我們的鳥在傍晚會得到酌量的乾燥混合種子,幫助牠們撐到隔天早餐前。
觀察本土鳥類
現在,每當我們考慮複製任何粗略的野鳥飲食習慣時,我們必須注意本土野鳥在吃什麼。如果春季花卉在菜單裡,我們會從剛萌芽的樹上剪花卉,剪下雛菊、萬壽菊、紫菀、金魚草、亞麻或果樹芽,並在鳥的日常飲食中提供小枝條。鸚鵡常會率先找出這些新鮮食物咀嚼。
如果夏季有五葉地錦、無花果、桑葚、李子或橡子的果實熟成,我們會把這些營養品加入飲食中。以前在新墨西哥州的聖塔菲,我常剪下幼年沙棗(Russian olive)、一枝黃(chamisa)、榲桲(quince)或杜松(juniper)的粗枝,餵給我的亞馬遜和吸蜜們。
花園蔬菜的部分,我們集中在莖和芽,以及口感清脆、讓鸚鵡能汲取營養汁液的食物。被丟棄的紅蘿蔔頭和甜菜頭是讓籠鳥尋覓營養素的典型廚房蔬菜。開黃或粉紅花並結小綠莢的青花菜或蘿蔔是鳥愛吃的絕佳範例,就跟野生族群會吃結實青草和果莢一樣。
希望增加自家寵物鳥食物多樣性的人們,農夫市集、健康食品和雜貨店有許多新鮮產品供選擇。我們專注在果肉未熟和成熟的蔬果-芭樂、木瓜、無花果、石榴、百香果、酸青蘋果、有機豌豆、豆類和芽菜。請記住,鸚鵡雖然嗜吃種子,但不代表那全都是乾燥封裝的鳥用種子!...別忘了可食用的竹子、棕櫚、蘭花和香料植物。著名亞馬遜鸚鵡專家,英國已故的John Stoodley曾寫過他每天在食盤中添加剪下的樹枝和帶樹皮的嫩芽。他認為這能幫助消化,並滿足悠閒啃咬的鸚鵡的咀嚼需求。
每一天都需要餵鸚鵡吃綠色食物是相當正確的!鸚鵡會分階段進食、突然大量攝取,而且八月想吃的東西不會跟三月的一樣。低氣壓的降雨日子牠們想吃的也不會跟乾燥的放晴早晨一樣,在荷爾蒙高漲的繁殖狀態、在換毛、在育雛、在休養和白晝縮短過冬的時候,牠們的身體都會渴望特定的營養。如果妳的鳥找到對自己有益的食物而且非常想吃,頻繁供應直到牠度過這個階段。
最後一點。野生鸚鵡確實喜歡攝取食物中高蛋白質和脂肪的部位,因為牠們生存和飛行耗費掉這麼多能量。鳥飼主也應考慮讓自家鳥燃燒卡路里。把牠們養在太溫暖且封閉的環境就是個好例子。更涼爽的溫度、室外風、雨和陽光
、意識到並觀察其牠的鳥、跳躍、攀爬、倒吊、覓食、發出噪音等等全都能輔助鸚鵡保持活躍和消耗能量。這些活動將提升牠們的食慾,幫助牠們導向能讓自己充滿活力、強健且心思敏捷的飲食習慣。
我們可能全都無法為自家鳥複製出讓我們滿意的野鳥飲食,但我最終還是認為綠芽就是綠芽,西瓜、哈密​​瓜或南瓜籽仍然是美味的種子,椰肉和棕櫚果核仁類似。試著學習像鸚鵡一樣思考,妳能為牠們提供的食物選擇將無限擴大。■


  • Sally Blanchard. (2015, Feb). "Making change safe for your parrots(為妳家鸚鵡做出無害的變化)". Parrots Magazine, 205, 19. (19/02/19):
有些鸚鵡族群,像葵花鳳頭鸚鵡,在覺得不對勁時會有提供警戒聲的哨兵鳥。灰鸚似乎也有一套警戒系統,當半數左右的鳥在樹上覓食並對任何威脅保持警覺時,其牠則在地面尋找長在淺水坑裡富含鈣質的草。中南美很多鸚鵡要依賴其牠鳥叫來警告危險。例如,中美的亞馬遜會依靠凱克、自家親戚或黃鸝鳥的叫聲來知道附近有危險。
...我們有責任努力讓牠們擺脫恐懼。一旦牠們相信我們會讓牠們明白事物是否安全,表示牠們信賴由我們為牠們做出的生存決定。
飼養陪伴鸚鵡會有困難之處,但當我們引導牠們,成為牠們的「族群領袖」,在牠們對環境中的新情勢和新事物感到恐懼時,我們能大幅改善牠們的生活。牠們向我們尋求引導時,保持平靜並安撫牠們可大大減輕牠們的恐懼。
多年前我讀過一篇文章,宣稱非洲灰鸚對變化的反應糟到飼主應致力於讓牠們的生活變化小,或保持不變。我強烈反對這個概念,因為我相信有知識的飼主如果能逐步引介變化,灰鸚(或任何鸚鵡)最終可以適應生活中的無害變化。在1976年我收養了一隻病重、幾乎什麼都怕的灰鸚。一開始,即便只和她眼神接觸到,她就會躲到籠底發出灰鸚式的卑怯咆哮。我雖然從未接手過問題這麼嚴重的鳥,但我的直覺告訴我必須相當有耐心,切勿急於讓她擺脫恐懼。我和她的所有互動都是漸進式的。我慢慢讓她習慣我站在籠子旁,靜靜地和她說話。然後我開始進行柔和的眼神接觸,再低下頭看向別處。不出兩週,當我看著她時她仍然站在自己的棲木上。再過一週,我停在她籠前和她說話,她說出我所聽過最悲傷的「呦呼」。於是我知道她會是個值得擁有的夥伴。
幾週後的某天,我把手放到她腹下靜靜地說「上來」,她毫無畏懼地站上來。再過幾個月,如果我告訴她沒問題,她會相信我並接受新的玩具或狀況。最後當她警戒時,她教自己說「沒事的」來安撫自己。因此她開始習慣房子裡各處的新事物,享受著我們的徒步旅行。由於我耐心花時間贏得她的信任,讓她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準備好進行下一步,Bongo Marie成為我生命中最美妙的鸚鵡。她變得幾乎無所畏懼,充滿自信,但如果出現不安的情況,我可以輕易讓她平靜下來。
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人類的行為可以相當變化無常、無法預測,讓我們的鸚鵡感到困惑。我們不需要為牠們創造容易預測的例行公事。事實上,如果因為我們的生活出現變化而打破僵化的常規,會產生嚴重的問題。我們需要為自家鳥提供的是可靠性,以及我們和牠們的互動上有一定程度的連貫性。
別讓妳的鸚鵡讓妳害怕在牠們的生活中做出變化。建立一個漸進且安全的變化基礎,可以讓鸚鵡不感到焦慮或害怕,身為人類夥伴能活得更加自在。


人類的細菌。很多鳥飼主在經歷教訓後才知道親吻自家鳥,或分享帶有人類細菌的食物可以使鳥致病。無論妳有多乾淨健康,妳的正常細菌和鸚鵡自身系統內的細菌天差地別。這隻折衷因為體重減輕、有破壞羽毛的行為以及自殘翼下而來就診。他也有一股臭味。測試顯示出一種在人類消化道內最常見的細菌,飼主承認他剛開始帶鳥回去後曾讓鳥接觸到自己的細菌,後來才知道不能這樣做。這種感染可抵抗我們大部分的抗生素,他目前正在住院,每天接受兩次注射。我們會用含消毒劑的水替他洗澡,以殺死他羽毛和皮膚上的一些細菌,他的籠子和所有用品都將清潔並消毒。
有時人們會向我們辯解說自己已經和鳥共享食物多年,鳥都沒出事。雖然我們不能阻止任何人做想做的事,但我們強烈建議各位不要讓妳的羽毛夥伴接觸妳的唾液。像好萊塢演員一樣練習「飛吻」就好,不要真的把妳的嘴唇放到妳家鳥身上。讓牠們有自己的碗盤,放上一些妳的晚餐,牠們才不會在食物上嚐到妳的細菌。除了巧克力、酪梨、酒精類之外,我們吃的所有東西幾乎都能微量提供給鳥,但牠們能攝取的油、鹽和糖應受到限制。當然所有妳覺得放太久吃下去不安全,或尚未適當烹調儲存的食物都絕對不要餵食。


  • Sally Blanchard. (2015, Jan). "How We Shape Our Parrot Companion's Behaviours". Parrots Magazine, 204, 17. (19/01/30):
當一隻鸚鵡所處的環境裡大量進行著興奮吵雜的事,期望牠保持安靜基本上是不合理的。
我認為咬毛行為大多是從生理因素引起,像是疾病、受傷、過敏和環境中的有毒物質...但我很快意識到人也會促使持續性拔毛。我在和一隻咬毛灰鸚進行諮詢時明顯注意到這點。那位女士非常擔心她的鳥。我坐在面對女士的椅子上,同時也能在鏡子裡看到我背後的鸚鵡。他把喙停留在羽毛附近。那位女士一發現,就嘆氣哀傷地告訴他不要拔毛。他馬上拔出一根毛,她則誇張且傷心地說希望他別這樣做。這場景重複了幾遍,於是我清楚知道這隻灰鸚藉由拔毛成功利用了她的行為。對許多會持續拔毛的鸚鵡來說這可能不是問題因素,因為它可以十分複雜,而且有些鳥似乎只會在被留下獨處時拔毛。不過,這位飼主的行為無疑促使這隻灰鸚持續拔毛的行為。
當鸚鵡展現攻擊性,妳反應也很激烈時,這會鼓勵鸚鵡增加攻擊性。用「彈」嘴、拍打或任何嚇唬的形式來處罰一隻咬人的鸚鵡,可以迅速摧毀所有信任基礎。有個理論是讓牠咬,咬到後來就會讓鸚鵡明白這沒有用。根據我的經驗,我不相信,我也覺得這只會養成鸚鵡更常咬人的模式。大部分鸚鵡開咬是基於牠們對情勢或對人感到不適。這可以是某人,甚至是一個牠信賴的人移動太快,在牠進食或激烈玩樂時干擾到牠。人們可能沒意識到鸚鵡是被某種東西嚇到了。


  • Pamela Johnson. (2018, Dec). "Potential dangers". Parrots Magazine, 251, 33. (19/01/30):
巴丹的羽屑會讓某些人嚴重過敏,但對金剛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是琉璃金剛。這被稱為外因性過敏性肺炎,因此金剛不該和巴丹養在同一間房內。妳如果別無選擇,必須準備高效能的空氣清淨系統。
貓不僅能激烈攻擊鸚鵡並造成危險的外傷,牠們的爪子或牙齒也散佈許多細菌。首先,想想看牠們在蓋住自己糞便的貓箱附近抓癢,和糞便物質進入傷口的可能性。牠們也具有巴斯德氏菌,一種可讓鸚鵡病重的細菌。如果一隻貓咬或抓傷妳家鸚鵡,妳應該立即帶牠就醫。有些鸚鵡甚至對貓毛有不良反應。
貓也會玩得很粗魯而無意間傷到鳥。我曾看過一部影片裡有一隻睡著的貓,牠的鬍鬚被玄鳳和其牠小型鸚鵡拉扯。貓被吵醒了,我為那隻天真好奇的玄鳳感到擔憂。這並不有趣。我也曾讀過很糟的建議,說大型鸚鵡像是亞馬遜和金剛可以保護自己不受貓傷害。雖然更小更活潑甚至更會飛的鳥一般更能吸引身為掠食者的貓,但一掌拍下的指甲穿刺傷在缺乏立即就醫之下,甚至可以殺死大型鸚鵡。
如果妳養雀科、金絲雀或更小更活潑的鸚鵡,同時也養貓,妳必須把鳥籠養在安全的高處。我讀過一個狀況是貓闖入金絲雀的籠子並殺死親鳥和幼雛。所有的貓都是鳥類殺手嗎?或許不盡然,妳養的貓可能很優秀,妳也完全信任,但在異常情況下妳可能仍然是錯的。
曾有記錄是齧齒類寵物同時具有可感染鳥類的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再次提醒,謹慎是關鍵。


  • EB Cravens. (2015, Apr). "Choosing to Get Proactive in Aviculture(選擇在鳥界採取主動)". Parrots Magazine, 207, 2-13. (19/01/23):
某天我到我的汽車維修廠時,聽到小太陽鸚鵡獨特的尖叫聲從住宅內傳出。身為中毒已深的鳥奴,我自然去敲了敲門,迎接我的是個名叫Dominic的男孩和他肩上的「肉丸」,一隻綠頰小太陽。我對名字印象不深,不過我猜他有他的想法。
最讓我擔心的是那隻小太陽白天住的地方似乎是個小塑膠箱,尺寸大約18x30公分,底部用厚紙板覆蓋,上面佈滿被咬過的保麗龍碎塊。「絕不能這樣做。」我開始說,「保麗龍是有毒的,會殺死鸚鵡。」我們在聖塔菲的獸醫幾年前治療過一隻傘巴幼鳥,牠被養在保冰保麗龍箱裡,並吃下一些碎塊。牠的消化道立即被影響並死亡。
箱底小小的食物盤裝滿藜麥種子。「不行,」我繼續說。「鸚鵡不容易安全消化生藜麥,除非把它煮熟或像有些人說的,讓它發芽。」
我們接著談到鸚鵡的年紀、從哪裡來,還有照料、餵食、籠子住所等等。
結果男孩只是替出門購物的真正飼主Jackie看顧幾天。不久之後她回來了,我開始回答她許多鳥類照護上的問題。
快速修正食物
她飼料快用光了,所以藜麥只是替代品,也在雜貨店買回一盒老式的長尾鸚鵡乾燥種子。天啊,我甚至沒發現這家種子公司還在賣那種東西。我們討論了島上哪邊能買到最好的鳥用種子,如何辨識,如何透過具光澤的種皮與發芽來測試新鮮度,當然,還有為鸚鵡供應濕食、熟食、生食、發芽類和軟食的重要性,包含蔬菜和保有營養果核的水果。
我邀請Jackie和她的寵物在隔天早晨鳥舍餵食期間來我們家拜訪,結果她、她的綠頰和她堂弟早上九點出現在農場。我們花超過一小時讓她們熟悉我們飼養鸚鵡的方式,樹枝和綠葉的重要性,附近農夫市集與健康食品店裡販售的許多營養食物。我們替她裝些基本的小型鳥混合種子,包括蕎麥、大麻、紅小米、細多等等。然後我們為肉丸介紹我們花園和果園裡十種左右的可食用植物。他絕對不習慣綠色植物,但的確對那些樹皮、鬆脆、木質的東西感興趣,滿足他對保麗龍明顯錯誤的強烈啃咬欲望。
那之後幾天我開始思考。人們怎麼會在毫無正確照顧概念之下冒然飼養一隻寵物鸚鵡。肉丸,那隻綠頰,未滿十八月齡的他其實已經換到第「四」個家了,Jackie從克雷格跳蚤市場的現貨名單中買下他,在這之前他曾被賣到一家店,再被他的第一位飼主買走。
承擔責任
這種事怎麼還能再發生?負責把如此無助的手養鳥賣到寵物家庭,卻沒適當提供實際照顧資訊的人到底是誰?
這讓我差點流淚。我瞭解大型鸚鵡如金剛、巴丹、亞馬遜的市場萎縮了,小太陽正為許多利潤導向的商業繁殖場收拾爛攤子。
有人寄一篇佛羅里達州繁殖場的專訪給我,裡頭吹噓著把繁殖鳥下的蛋拿來孵化,然後在成年繁殖對鳥停止生產更多幼雛時將牠們拋售是多麼重要的資本交易。當然,沒有任何銷售鸚鵡的名字被提及,繁殖者也從沒時間去認識數百對鸚鵡,遑論被斷奶售出的後代,她們反而在準備自己的退休計劃,引述如上。這太悲哀了。
這只是一個想法。或許是我們這些真正的鸚鵡愛好者,這些無法將同情、尊重與責任和飼養活體動物分開的人們,變得更加主動支持牠們的時候了。
我們可能需要走入更多寵物店,造訪那些跳蚤市場、鳥類市集和線上銷售鸚鵡的網站,堅定地道出這種不關心長期後果、無意識購買和販售鸚鵡幼鳥的風氣已經持續夠久了。
網路目錄,請制止提供領養實則賣錢的廣告商,超級商場,請停止購買販售那些幾乎還無法自己進食的玄鳳、虎皮和小太陽,讓牠們整天在枯燥的玻璃箱裡照著螢光燈,吃著小米、小型鳥混合料和水,等待被一些毫無戒心、缺乏實際飼養經驗與知識的十歲新手和家人帶回家。
所有心繫收益的繁殖者,請卸下妳在國內業界成就上盛氣淩人的偽裝,正視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許多人終究是養鳥業在美國病入膏肓至此的直接原因。沒錯,現在已經是2015年了。是時候謹慎地後退一步,仔細觀察在鸚鵡飼養上我們真正為所有後代子孫實現了什麼,接著再由此反思40或50年後這些會如何被評說。嗯,我真的很好奇。■


  • EB Cravens. (2009, Feb). "This thing called Socialization(社會化這回事)".  Parrots Magazine, 133, 10-13. (19/01/22):
「社會化」一詞,多年來常用於描述寵物鸚鵡早期雛鳥階段的發展。根據鸚鵡如何在我們人類世界展現行為的調查,最讓人滿意的寵物往往令人信賴,並充滿深情地與人們相處,而成為普遍的行為問題。這無法避免,畢竟對這些同伴鸚鵡我們仍有這麼多要學。然而,在這複雜領域內的研究讓我瞭解有些觀點,在我看來是「本末倒置」,或者說「用錯了方法」。這是我對「社會化」這件事的看法。
野生鸚鵡社會
野生鸚鵡大多天生具有群居性。牠們生活在團體裡,少至幾位家庭成員,有時多達成千上萬。數量多顯然更安全,因為更多雙眼睛在盯哨,也更多個體竄飛逃離,降低每一隻鳥被伏擊殺害的機率。不過整個團體組織似乎不單只為成員們提供嚴密的安全保障。鸚鵡群體很靈活,隨季節變化,擁有進化的社會系統,讓鳥能在其中安棲、進食、成長、接受教育、參與模擬和真正的啄食次序、熱衷於搞怪和富創造力的遊戲,以及尋找並獲得伴侶。
鸚鵡不是早熟的鳥類。牠們不會離開蛋殼就本能地知道如何進食和展現行為。牠們反而要經歷很長的階段,被餵食、接受雙親教導,直到擁有能照顧自己的必要技能為止。其它很多生活技能也由牠們的長輩傳承下來。這些絕大部分是在團體裡學習。Thomas Arndt(鸚鵡天書《Lexicon of Parrots》的作者)在關於「育兒樹」的演講中提到,一些小太陽品種會在某天讓雛鳥和同輩待在一起,牠們則去覓食。其牠大型鸚鵡,尤其是某些巴丹、金剛、啄羊會花超過一年以一個家庭為社會單元,待在更大的團體內或外。
除了少數特例,野生鸚鵡似乎已進化成公社制(communal)的生物。這不代表牠們沒有一些反社會個體、一些放蕩或孤僻的類型、貪吃鬼、惡霸、膽小鬼、搗蛋鬼和所有以人類社會標準來說「不完美」、離經叛道的。沒錯,鸚鵡就像人類一樣並非如表面看到的那樣簡單!
圈養下的生活
重點在於,我們在此談及的動物相物種大抵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所以當有些飼主說要「社會化」一隻社會性生物,實際上指的是什麼?這是讓我困惑的概念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們運作的是誰的社會規則?鸚鵡的?或人類飼主的?還是想必取決於人類真正期望或需要從自家鳥身上獲得的?
某些科屬的寵物鸚鵡近年來已經開始出現找新家的狀況。大型巴丹和金剛、任性的小型Poicephalus、吃醋的亞馬遜、嘈雜的小太陽,族繁不及備載。根據文獻中常被提出的寵物鳥行為,這些手養寵物大多經歷過基本的幼鳥社會化。但這些換新家的鸚鵡很多都無法達到我們前述的標準,即「令人信賴,且充滿深情地與人們相處」。所以哪裡失敗了?當然,除了人類自己的反復無常之外?
我認為根源在於我們撫養這些鳥而選擇建立的社會規則。人類的社會化標準在幼年和青年期的鳥身上行得通,牠們的意志力和啄序地位尚待發展。我曾聽Liz Wilson在演講中說過幼鳥很「單純」。牠們大多完全缺乏自身雙親全天候的照料,隨著離開照料環境的時間越久,越渴望受到關注,牠們會欣然接受上手指令、親吻和做任何其它事情,好讓另一個生物體「真正」抽出時間專注在牠們身上。
但人們無法將一隻摩鹿加巴丹、緋紅金剛、P屬鱗頭、藍額亞馬遜或麥耶氏養在人類社會行為的價值觀中固定不變直到永遠!這很少奏效。鸚鵡會成熟並逐漸發展體能和心理上的固執,度過青春期,開始感受到尋找全職伴侶的荷爾蒙需求,希望能養育一個家庭。我問妳,一套依據人類理想行為的社會規則,如何能滿足這樣一隻成年、聰明鸚鵡的需求?
擴展我們的觀點
在The Perfect Parrot,我們對適合我們鸚鵡雛鳥的社會化定義不斷擴展。首要的是,我希望在這誕生的所有幼鳥吸收以鸚鵡觀點為主的社會準則。一隻初出茅廬的鳥除非能學習和自己同類或其牠品種相處,否則無法在人類領域中展現恰當的行為。
此外,我們所談的不是隨意混入一個在搖籃、澡盆或斷奶環境裡的新生兒小團體。鸚鵡準則下的社會化代表雛鳥要學習和其牠雛鳥互動,並盡可能待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身邊有鸚鵡長輩、叔叔、阿姨、表親堂親,甚至是自己的父母。如果這無法以富有創意的養鳥方式進行,那至少讓雛鳥在籠子附近見到自己的同類成鳥和其牠鳥種。
這種前衛的鸚鵡飼養方式有趣在於,我們飼主不會以任何方式將一個社會系統強加在幼鳥身上。我們僅僅是讓內建於牠們同類之間的社會規範自由發展。鸚鵡已經是社會性生物,記得嗎?這種練習教導幼鳥五花八門的事情。人類飼主要如何向手養鸚鵡示範「鳥類啄食次序」的概念?很抱歉,但以我多年來的所有經驗,我仍然無法辦到。身為餵食者的我,要如何指導幼鳥在群體中扮演雄性和雌性的角色?畢竟,這種感知對所有真正長期社會化的鳥來說極其重要。這我也毫無頭緒。我無法做到。
鳥教導鳥
如今在適合群聚的幼鳥當中,所有公鳥和母鳥花時間打鬧、互相理毛、爭食搶玩具、天真無邪的兩性相處、看著成年對鳥在附近互動,並接受各種成長訓練。
在The Perfect Parrot,我們甚至有值得信賴的年長鸚鵡進去訓練小傢伙們,為牠們提供「親身」經歷。妳瞧,瞬間的啄食次序和性別角色課程,外加其它許多教育訓練甚至是我們人類觀察者沒留意到的。
看起來很美妙?當然。經驗豐富的年長鸚鵡突然戳或大叫,幼鳥們馬上就接收訊息。然而我,身為人類,可能會反覆教導相同的社交行為,然後失敗,即便我能制定一個計劃去嘗試並傳達了訊息。
因此按照鳥的準則進行的社會化,是最重要的。它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當這個概念正確執行,鸚鵡將終身牢記,隨著歲月流逝,伴隨牠度過人類世界裡所有不安的變化。
人類世界的社交行為
其次,鸚鵡離開撫育設備後,飼養者或寵物店會負責執行人類的社會化規範。請注意這是一些大型繁殖者偏愛販售未斷奶雛鳥的原因之一。她們沒興趣為精力充沛、心智敏感的雛鳥花時間準備適應一個新的陌生環境。所以她們會在任何獨立態度出現之前將雛鳥們售出,在有效將責任推給下一位餵食者的同時,嚴肅爭辯自己完全沒對雛鳥做出任何錯誤的事。
哪種社會化直接關係到雛鳥未來的家庭?嗯,人類性別是個好例子。我遇過數不盡的年輕寵物鳥,常對其中一種性別的人類懷著明顯的膽怯,甚至不信任,只因為牠們是由愛好者單獨餵養,而從未特別讓雛鳥接近其他性別的人類個體。不同性別的人類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她們的能量也不同。一個年復一年忽略這個事實的繁殖者,持續出產在成長期間無法完全理解雄性/雌性存在的幼雛,是在傷害寵物們的未來。這也是一種社會化缺乏。
鳥舍內理想的社交「套餐」包含與陌生男女接觸,她們穿著不同的衣服、戴眼鏡、蓄鬍、光頭、金長髮,甚至戴帽子。會認識汽車的外觀和在裡頭乘坐,認識飛過頭頂的飛機,認識風、雨水、雪、樹木、海洋,用自己的翅膀在室內或鳥舍快速飛行,並吃下許多綠蔬。會有機會見到狗、貓、馬、獸醫的辦公室、運輸籠、響亮與柔和的立體音樂、電視或影像、在指令中站上棍子、被毛巾包住、各種新的食物和玩具、淋浴、浴缸、車庫、肩上棲息、手上棲息、倒吊活動、翼下碰觸、便盆訓練等等。
我可以繼續列下去,但妳懂我的意思。將年輕鸚鵡引介至人類的社會環境遠不止於讓牠變成一隻可愛迷人又毛茸茸的玩偶。這意味著給予幼雛一套標準,讓牠可以在未來許多年內,在被圈養的世界裡維持穩定的生活。
事實上,這種被稱為社會化的事如今被很多鳥界的商業活動掩蓋住。這是理所當然的。幼鳥很單純。從牠們還小開始飼養,把牠們當嬰兒般對待,維持牠們的稚氣直到牠們被賣給新的飼主,然後一切都會平安無事,對嗎?好吧,請記住,當妳家十八月齡的非洲灰鸚開始出現問題,並開始在棲木上旋轉、咬碎自己上半胸的羽毛,可能早在幾個月前,當鳥從未「適應」過要和一隻老虎斑貓共享飼主情感,或年復一年每天都吃完全相同的基本食物,或在冬季與過節月份出現許多無法理解的變化時,真正的原因就微妙地出現了。
社會化是什麼?
它是在鸚鵡行為架構中,每種瘋狂、混合、充滿想像、細膩調整的添加劑,讓身為餵食者的妳、寵物店或飼主能設想並提供給妳家的鸚鵡。妳願意的話它可以是個社交的「生涯規劃」,耐心適當地執行,讓青春期的牠們擁有鸚鵡特有的童年,對人類不斷變化的生活也有更正面的看法。它不只長期忍受單一寵物家庭,沉穩面對人類的無知和忽視,沒有多愁善感的煩惱,飼主也不需要為了讓鸚鵡維持良好行為和理智而保持「完美」。在我看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僅此而已。■


  • Leslie Moran.  (2015, Apr). "The value of having a proper necropsy done(正確完成屍檢的價值)". Parrots Magazine, 207, 14-16. (19/01/21):
妳知道有某些疾病,比如家禽結核病-一種可感染免疫系統衰弱的人的人畜共通疾病,無法在活著的鸚鵡身上精確診斷出來嗎?準確鑑定這種病原體的唯一方法是透過屍體剖檢。
死得有價值
當我有一隻鳥死亡,我會把大體寄去進行屍檢。這賦予死亡價值,因為我可以從報告中學到許多東西,讓我改善我的給食營養,讓我幫助其牠鳥活得更長久、更健康。以這個角度看來,牠們並非枉死,反而為全球禽類社群實現更大的目標。讓我們進一步探索這個想法。
定義屍檢
屍檢是對一隻動物進行屍體解剖,對屍體剖檢以確認死因。屍檢能幫助我們瞭解動物如何受到飲食、疾病、壓力、生活條件和人類互動的影響。
當鸚鵡的大體寄去做屍檢,受限於法規,通常不會寄回遺體,以確保感染媒介不會回到鳥舍裡。這排除讓其牠鳥感染的風險。但對我們多數人來說,我們的鳥是家庭成員,知道我們無法收回遺體入土為安很令人悲傷。讓我們轉回更全面的焦點,更深入瞭解禽類屍檢對我們所有人有何益處。
禽類獸醫的解釋
當我問我家禽類獸醫進行正確屍檢的價值時,內華達州雷諾市Kings Row Pet Hospital的持有人Mark Ditsworth醫師,表達他對自身工作的熱情與信念,他說,「我堅信屍檢在很多方面都相當重要。其中之一便是『真正』導致死亡的原因」。遺憾的是,在我行醫期間,我可能每隔一週就接到一通寵物鳥在家過世的電話。我老被問到的第一個合理問題是,「妳覺得我家鳥是怎麼死的?」除非傷勢明顯或死於中毒,我的回答會是可能的死因有「無限可能」。大部分都和對特徵的描述有關,也就是鳥的品種、年齡、性別、飲食和飼養方式,以及包含宿疾在內的詳細病史。可惜太常聽到的回答是,「天啊醫生他昨晚在籠裡還好好的,我今早卻發現他死在籠裡。」屍檢的重要性不僅是確認死因,在飼主有養其牠鳥的情況下也要確保它並非傳染病。徹底的屍檢能帶來相當大的啟發。它讓懷疑自己是否哪裡做錯的飼主停止擔憂。兩週前我有個病例是隻嚴重呼吸困難的非洲灰鸚。飼主絞盡腦汁,對自家鳥可能氣體中毒感到十分激動。這隻鳥不幸死在飼主懷裡。她同意屍檢,而結果證實牠罹患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疾病與心臟衰竭。Ditsworth醫師最後解釋,「這是滿難在生前(ante mortem)確診的病症,診斷出來後的治療幾乎100%失敗。」
如果上述鳥飼主選擇再養一隻非洲灰鸚,有了這些屍檢結果她可以與專業人士合作修正鳥的飲食,預防這些症狀在她的新鸚鵡身上形成。人類的動脈硬化和心臟疾病與所攝取的食物是有直接關聯的。
繁殖者的觀點
華盛頓州Barbi's Birdhouse的Barbi和Roar Nossum,與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禽類健康與食物安全實驗室密切合作,進行實驗室測試與所需的屍檢。
身為一位經營密閉鳥舍的繁殖者,為所有鳥的安全著想,Barbi瞭解立即隔離的重要性。「我要明白我的鳥身周有什麼狀況,如果有一隻死亡,我必須知道原因。」Barbi說明,「付費屍檢是值得的,讓我可以排除我們其牠鳥遭感染的可能性。」
為何要屍檢?
我把我的鳥寄給戴維斯加大,Leslie Woods博士解釋收到屍檢病例時,她們會透過四個分區網路辦公室在每週的電話會議上進行討論。從寵物鳥屍檢獲得的信息讓獸醫學生、獸醫師與鳥界社群得到新資訊。Woods博士藉由教授禽類病理學課程、在禽類獸醫協會AAV上演講和針對新發現發表論文來傳佈這些知識。各地獸醫皆參與類似的活動。
Woods博士認為室內或籠內如果存在可能需被消除的毒性來源,為確保生活其中的寵物鳥的健康福祉,屍檢非常重要。其中一個例子是鸚鵡籠底的有機雜物,Woods博士說明,「如果妳在核桃或廢棄玉米芯上加水,妳會種出濃密的真菌墊,一般來說是麴菌。」
禽類營養方面,屍檢證明過量的維生素D可致鳥於死。「所以我們不再看到維生素D過量的病例,」Woods博士大聲說道,而她接著指出我們從屍檢中瞭解到新城病(一種可摧毀家禽、野鳥與禽類收藏家的病毒)是由鸚鵡帶進美國的。
提交屍檢
在寄送鳥進行屍檢時,首先請確保妳是把鳥寄到信譽良好的實驗室,像是附屬於大學的獸醫學院裡,比如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獸醫學院。早期我錯把死亡的鳥提交至美國農業部,一位員工指示我將屍體泡到醫用酒精內。我後來才知道絕不該這樣做,因為酒精會破壞所有病原體,死因就永遠沒人能確認了。
有些人堅持由自己本地的禽類獸醫為心愛的鳥進行屍檢。如果妳的獸醫接受過培訓或經禽類醫學認證過,那這個選項或許可行。不過,可以比較看看把鳥寄到大學專門進行寵物鳥屍檢的獸醫學院,和前者之間的成本。
請務必提前做功課,在必須迅速保存屍體的情況下,妳才能知道要到哪裡進行屍檢。鳥過世永遠是充滿壓力與情緒化的經歷。
去年我的紅翅鸚鵡母鳥Sunshine死於晚年。我把她寄給戴維斯加大在特洛克市分校的Prasad博士。我把報告複本寄給我本地的禽類獸醫Ditsworth醫師,他和我一起治療這隻鸚鵡一輩子了。Ditsworth醫師對於為判定死因所做的全面徹底測試感到訝異。他說這麼大規模的檢驗在鳥生前要花他五千美金以上,而由於後來所發現的病因,我們將無法救她。顯然在這個案例中我為她付出的屍檢費用,即便州外稅費也是一筆交易。
戴維斯加大的禽類健康與食物安全實驗室系統,在屍檢上使用具上限的費率系統收費,州內客戶支付固定費用(美金120元)。州外提交需支付更高的固定費用(美金240元)。上限費率系統讓醫師能根據屍檢中所發現者進行額外測試。她們的網站上有如何準備與寄送大體的資訊。
相較之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禽類健康與食物安全實驗室針對每項服務或測試各別收費。這種情況下最好能向妳的禽類獸醫諮詢應該選擇的測試項目。


「如果妳要站出來提供建議,請瞭解自己在說什麼。妳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們在傾聽。如果妳的理解只達到涉獵程度,妳可以帶來許多幫助,也可以造成許多傷害。」
這是個如何將一隻來自收容所、攻擊性強到面臨安樂死的朱巴,花費十二年時間成功幫他改善行為的故事。
「這一期我談到Rocky的經歷,我們如何跟他合作,以及他為什麼是我們從事應用行為分析工作藉以理解動物的吉祥物。」從Lara以前透露的片段資訊,我已經知道這會是個感人的故事。她勇敢說出當年的掙扎,其中的煎熬和日後成果讓當初的選擇彌足珍貴。
很多人養鳥養到後來覺得鳥「變壞」、「不乖」、不受控制,出現許多我們不希望看到的行為,卻不曉得怎麼處理(或採取最容易的-讓牠們恐懼不安的手段來制止),也沒意識到這些行為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自己一手促成的。
學無止境,希望我們都能持續精進飼養方式,讓自家鳥無壓力地成長和學習。


一個高比例的重複異常行為(有時被稱為刻板行為)在我們照顧的動物身上出現,往往是牠們缺乏選擇和掌控的結果。提供掌控程度低的場地、圍欄或籠子,通常也欠缺豐富生活的事物,這種情況容易發展出重複異常行為。
它們一旦開始出現,大多能被改變,不過若選擇受限或未提供選項,動物常恢復重複異常行為。重複異常行為的遠因需要去瞭解,而且往往必須處理。大部分的重複異常行為無法消除,但透過豐富物和訓練能夠控制和轉移它們。重複異常行為被強化的時間越久,要改變它所費時間越長。根據我的經驗,許多重複異常行為被改變的時間比它們發展的時間更快。
重複異常行為在(但不限於)野生動物、非馴養動物身上更普遍。牠們大多尚未進化到能在人類照護下共存。野生動物對人類來說並不容易或方便照顧,因為牠們需要我們的關注、培養和創造力。牠們的解剖結構早已發育多年,其身心的複雜性遠超出我們所能供應。
我們中心裡有處理幾種重複異常行為,來自兩個不同物種。其一是影片中的這隻。很遺憾地,這些重複異常行為很多都有節奏性,就像充分練習過一樣,重複地尖叫、刮籠網、踱步、兜圈子(像是影片裡)、咬腳趾甲、轉頭,以及其它許多。這些大多會引起或直接造成自殘、築巢或自淫過度,和導致破壞羽毛行為的過度理毛,比如拔扯與梳理。
我喜歡和動物一起生活,尤其是野生動物,因為我喜歡賦予牠們權力,透過訓練和豐富物來提高生活品質,我也喜歡幫助教育那些想要做得更好的。我們不斷進行訓練,在中心這裡擁有一個豐富生活事物的大隊。根據我的觀察和經驗,提供給野生和馴養動物的豐富物大多極缺乏讓動物有所選擇,絕對也缺少複雜性。我們的動物塑造了我們的行為,讓我們不斷進步。


  • EB Cravens. (2018, Nov). "Wing Quips: Inspiring and Endearing". Parrots Magazine, 250, 18-20. (18/12/07):
每年七月,我都會把鳥類專家、行為學家、新聞等提到各種鳥類生活環境的資訊彙整成篇。...以下是2002到2003年我最愛的幾個段落:
「某些複雜曲調一秒可涵蓋多達八十個音符。這種聲音以人耳聽來像一個連續音符,而且只能透過聲譜儀錄音來檢測差異。不出所料地,鳥如果能發出這種叫聲,同樣能接收它們。鳥類的聽力反應速度可能是人類的十倍。」
"Birds, Their Life, Ways, World",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鳥界已接受的突變育種,使有生殖力的鳥繁殖量變少,更容易感染疾病且壽命縮短。對小鸚、玄鳳、金絲雀和虎皮來說,多數鳥皆已變異。突變育種是基於經濟因素,並未考量該物種的最佳利益。」
Jan Hooimeijer, DVM
「有些跡象顯示更高的蛋白質量可提升鳥類間的攻擊性(配偶攻擊彼此是圈養蕉鵑的主要問題),但相關驗證仍有待實驗對照。」
Rochelle Plasse and William Todd
「所有成功的折衷繁殖者都提到餵食各種水果的重要性。」
Warrick Remington
「小太陽不喜歡在金剛會去的科爾帕斯(colpas)攝取黏土。牠們在叢林內的黏土層覓食挖洞。其牠像是南達錐尾鸚鵡會吃路上的黏土。」
Thomas Arndt
「幼鳥並未演化成由下方受熱。這不自然,牠們也沒有防禦下方過熱的能力。」
Howard Voren


妳說妳會收養我
那妳為什麼沒有照顧我斷掉的腿?妳得知這是舊傷,但妳有做任何檢查嗎?妳有試著給我合適的棲木減輕我的痛楚,讓我更舒服嗎?
妳說妳會收養我
那妳為什麼不餵我吃我所需的正確食物?妳真的覺得我太固執,只想吃葵花籽嗎?妳知道這是在慢性殺害我嗎?
妳說妳會收養我
這麼多年來,妳一次都沒讓我出籠,妳真的以為我痛恨自由嗎?我想感到快樂,我想玩耍卻不曉得怎麼做,我太過恐懼,而妳始終只認為我不乖?
妳說妳會收養我
妳不知道我會像妳一樣生病嗎?妳看不出我呼吸困難嗎?妳看不到我受感染的眼睛嗎?妳不曉得我承受極大的痛苦嗎?難道妳冀望有奇蹟能治癒我?告訴妳,奇蹟是不存在的,我需要的是醫療照顧。
妳說妳會收養我
我曾愛著這個世界,妳說妳要領養我,我好高興,我以為我的生活將永遠改變,結果只是變得更糟...
妳的確收養了我
但妳的生活即將改變了,就直接決定「棄養我」。妳要結婚了,所以把我轉給試圖幫助我的人,但為時已晚。
我祝妳生活美滿,但是,
今天我失去了自己的性命,就因為妳收養了我,我希望妳從沒做過。
收養並不值得吹噓,也不是用來讓妳自我滿足。收養是責任與承諾,是讓另一個生命能過得更好。
願Phoenix安息,我永遠不會忘了妳。


  • Ginny Reid. (2018, Oct). "The importance of enrichment". Parrots Magazine, 249.16. (18/10/31):
「我曾造訪一個家,有隻灰鸚待在狹小貧乏的籠裡,受到忽視、被隔離在房間角落。他缺乏豐富生活的事物,無法自由飛行,飲食也很差。他被鎖在角落的籠內,很無聊、孤獨,而且毫無意外地咬毛了。」
「在野外,鸚鵡成群生活,非常活躍,四處飛行,不斷忙著覓食、理毛、社交和育幼。把牠們當成寵物來飼養時,讓牠們有機會展現自身天然的野生行為是很重要的。鸚鵡也喜歡啃咬木頭!提供天然無毒的木頭讓牠們咀嚼,給予覓食器、梯子、繩索、淋浴的機會,以及最重要的陪伴、持續激勵牠們,這也能避免牠們產生想破壞木頭傢俱的欲望!」


  • Sally Blanchard. (2018, Sep). "Parrot Cages and Accessories". Parrots Magazine, 248, 12-15. (18/10/24):
許多人覺得把鸚鵡養在籠裡很糟糕,這是多年以來我始終無法理解的。如果我們打從一開始把它們稱為「鸚鵡的家」,某些人對籠子的印象或許就不會這麼差了。
選擇籠子時,考慮鳥的體型固然重要,但牠們的活動量也應納入考量。即便是較小型的鸚鵡,精力越旺盛,籠子應越大。
籠形和鸚鵡的品種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我覺得籠子應該要比大部分市售的更寬,因為比起垂直面(height),鸚鵡更傾向於使用水平面(width)。
多數鸚鵡喜歡鞦韆。雖然棲息時樹枝通常會晃動,牠們喜歡鞦韆是很合理的,但有些鳥從不站上去。所以為什麼有些鸚鵡不喜歡它們?有可能是籠子太小無法讓牠們擺盪,或鞦韆位置不對。不是空間不足就是它並非籠裡最高的棲木。鸚鵡更喜歡站在籠裡最高的棲木,即使它是鞦韆。
基本的T形站台可能適合訓練,或讓飼主在廚房或工作區域與鳥互動,但對好奇又精力旺盛的鸚鵡來說它很無聊。一個有數種棲木、玩具和食物飲水的遊戲區能提供更多活動機會。


「引起我們注意的,常是我們不想要的行為,對吧?然後我們會斥責動物。如果牠們尋求的是關注,我們正好強化了不想要的行為,因為想要的行為缺乏正強化物。而決定強化物、懲罰物或嫌惡物的永遠是動物,絕不是我們」
「這是為什麼我們養了失聰的狗Levi、又聾又盲的狗Snow、失明的鸚鵡Sam,牠們都是我很棒的老師,因為牠們讓我跳出框架思考。我或許可以告訴Rico很棒再用松子來強化,我或許可以告訴Rocky很棒並用靠近關注來強化,因為他聽得到,但妳要怎麼要求一隻又聾又盲的狗做某件事?妳要換方式溝通。」



  • Annie MacIntyre. (2018, Aug). "Converting to a healthy fresh food diet(健康鮮食的轉換)". Parrots Magazine, 247, 30-32. (18/09/25):
大部分為自家鳥改變飲食的人會無法成功,主要原因在於她們缺乏耐心且太快放棄。別在幾天甚至幾週內就期待奇蹟出現。最實際的飼主明白自己必須為鸚鵡飲食做出一輩子的改變。更理性地想想「這一年中,我的鸚鵡要吃更健康的食物,我從現在開始為改善飲食採取的每一步,都要確保讓這件事成真。」而不是想著「我希望我的鳥現在或其它時候就吃這個」。
開始替鸚鵡進行任何轉換之前,讓鳥醫師替牠健檢。由醫師幫牠秤重,詢問以牠的身形來說健康的體重範圍應是多少。由鳥種體重表來衡量可能無法準確顯示妳家鸚鵡的理想體型。在妳努力替牠改料時,要定期記錄牠的體重。可以用磅秤測量,或比較沒那麼有效地以觸摸龍骨附近的肉量來評估。
請勿突然改變鸚鵡的飲食,而是將較不健康的食物逐漸更換成更健康的,讓妳的鳥漸進地習慣新食物。逐漸改變,對營養嚴重不足、長期只吃種子的鸚鵡來說尤其如此。剝削一隻已營養不足的鳥可使牠緊迫並生病。幾年前,滋養丸代理商告訴大家,如果妳的鸚鵡不馬上吃她家的食物,妳們必定哪裡做錯了。她們堅持認為妳如果幾天都不餵其它東西,任何鸚鵡都會吃下去的。很遺憾有人相信,她們的鳥開始生病,這常發生在飼主心愛的小型鸚鵡身上。
請確保妳家鸚鵡在轉換期間吃下足夠食物,因為這是個進退維谷的局面。太快改變飲食可能讓營養失衡的健康問題更為惡化,但妳若不改變牠的飲食,健康問題會持續產生。例如一隻鸚鵡罹患與營養失衡有關的肝病,如果牠沒吃下足夠食物很有可能會病得更重。關鍵在於以不影響鸚鵡的營養需求,用較健康的食物逐步替換不健康的。
不應控制鸚鵡該吃什麼。牠們會選擇對自己有益的來吃,這種想法是個迷思。不過其中有些道理,野生鸚鵡隨季節吃可取得的食物,因此吃下適當的飲食,鸚鵡夥伴們必須定期接觸健康食物,讓牠們選擇自己所需。因為牠們無法為自己準備營養的餐點,牠們需要我們幫忙準備明智的飲食選項。
留意妳家鸚鵡的飲食偏好和習慣,在牠最餓的時候餵食最營養的食物。有些鸚鵡在早上最有食慾,有的則是在清晨。當妳和牠們一起吃,大多會嘗試新食物。
要有創意。這可能需花數週甚至數月,但對妳家鸚鵡的健康長壽是值得的!起初如果失敗,嘗試、嘗試、再嘗試!


「確認強化物是極為重要的,當我們只依靠食物,往往導致失敗而讓動物受挫。這次直播中,我知道Rocky想待在Lindsay身上,我覺得我已經確認一種能讓他離開的強化物。我錯了。最後這變成了有趣的直播,但Lindsay的衣服得付出代價。我們會繼續讓Rocky上Lindsay的手,透過這次經驗我們已經知道下次得準備更周全。如果不這麼做,我們將會強化所有我們不希望看到的行為,而咬衣服的問題將會是最微不足道的。」



  • Sally Blanchard. (2018, Aug).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Re-homed Parrots Part 2(被領養鸚鵡的行為問題)". Parrots Magazine, 247, 15-17. (18/09/13):
我記得年輕時看過的一部醫師電視劇,裡面曾描寫一位不敢出家門的女人。James Brolin飾演的帥氣年輕醫師致電給她,希望提供協助。在我印象中,首先是讓她走到門前打開,然後站在門口但不踏出,下一步才是讓她踏出去。我不記得花多少時間,但最後這位年輕帥醫師讓她走到人行道,因為天空並未砸到她頭上,她終於戰勝自己的恐懼,重新回到現實世界。
雖是個簡單故事,但它的模式跟處理一隻害怕的鸚鵡有點像。牠們需要有耐心的飼主逐步引介安全的新情勢。重點是要知道,籠內、附近的新情勢或物件通常會讓牠們備受威脅。例如籠內放新玩具牠會怕,但在遠離籠子的中性地帶擺放相同玩具往往是沒問題的。...一旦充滿恐懼的鸚鵡開始信任自己的飼主,這個人就可以和鳥玩「大富翁」。這是個飼主平靜緩慢地帶著鸚鵡介紹屋內各種東西的遊戲。看起來可能很蠢,而且只要妳使用平靜愉悅的語調,內容其實不太重要。但要讓鳥適應新環境,「大富翁」是相當有效的方法。
某些鳥種也有更容易出現恐懼行為的傾向。雖然並非所有或多數的鳥種最終都會變得恐懼,這些行為似乎更常發生在非洲灰鸚、粉巴和紅腹鸚鵡身上。我也看過其牠鳥種展現恐懼,但這似乎不是鳥種特有的行為。我們若遺漏且未維持照護這些鳥的一些方式,無法確保牠們的安全感與獨立性,牠們可能會產生恐懼行為。
幫助被援救的鸚鵡處理咬毛問題,關鍵在於無論牠們外貌如何都愛牠們。不刻意關注實際行為,用大量健康鮮食改善牠們的飲食、經常提供沐浴機會、供應可破壞的玩具類型、並給牠們大量照護關注,以此優化牠們的環境。如果牠們不愛出籠或不想被碰觸,請以耐心和理解努力贏得牠們的信任。別催促牠們,也別期待奇蹟。
我特別擔心含人工食用色素的加工飲食。大約一年前,有個男人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致電給我。他的中巴已經自殘超過一年,情況糟到獸醫建議讓牠安樂死。有時鳥能往下咬,幾乎把自己的腳咬斷。我們就可能成因談了一段時間。談到飲食時,發現這隻鳥攝取滋養丸,而該男在養牠超過十二年期間除了滋養丸沒餵過其它東西,因為繁殖商告訴他提供其它食物會破壞營養素的均衡。他的飼料來源當然是繁殖商。單一個案不代表滋養丸殘害鸚鵡,但與其它資訊結合,這肯定帶給我很多想法。


「在這集中,我談到各種動物身上程度不一的分離焦慮。我們討論其定義、不同表徵、應注意的行為、不該做的事、成因和預防。我給了幾個分辨的例子和方法。」



Milo由他的父母養大並與他第一個照顧人互動,在他十六週大與我一起住之前也學著適應環境。因此他成為相當有自信、生活充實的九歲灰鸚。妳看看,所有生物都該由自己的父母撫養,而不是被人照料-我們在其牠物種身上明白這點。不過,不知為何我們接受育種者手養鸚鵡。來自其牠物種的科學證據眾多,即生物應由牠們自己的父母撫養,經歷這些過程的,能成長至有自信的個體。
我希望終有一天,親鳥撫育幼雛會是常態,於是我們能見到鸚鵡在圈養環境裡展現出更少的異常行為。


  • Sally Blanchard. (Jul, 2018).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Re-homed Parrots(被領養鸚鵡的行為問題). Parrots Magazine, 246, 30-32. (18/07/13):
有些被領養的鸚鵡曾受到絕佳照護與養育上的關注。雖然仍需一段時間適應生活變化,且有些會為消失的前任家人感到難過,鸚鵡是有能力終生學習的。為贏得牠們的信賴,牠們需要的是一位有耐心、願意栽培、知識淵博的導師。其牠鸚鵡可能缺乏足夠照護,或遭到忽視甚至虐待。要贏得牠們信賴更加困難,可能也需更久。不過可能性還是有的,這些需要幫助的鸚鵡完全值得為牠們費心費力。

持續性或視情況攻擊
從未展現出攻擊性的鸚鵡開始出現攻擊性,通常是對威脅到牠或讓牠困惑的情境所做的反應。我認為首次攻擊會變得更嚴重,是因為照顧者對鳥一開始展現幾個攻擊徵兆的回應。本來不至於出現的攻擊,其實往往源自鸚鵡和人類彼此間不適感的提升。這種不適感持續增加,雙方信任度被破壞,鸚鵡動作便越來越大。
照顧者通常不曉得如何讓感到困惑與不適的鸚鵡停止快速增加的攻擊性。鸚鵡是獵物動物,基本上代表牠們必須有掌控或信任情境的感受,否則會被吃掉。當鸚鵡對照顧者失去信任,牠們可能開始將對方視為掠食者。有些鸚鵡在對方出現更多攻擊性時會有恐懼的反應。起初,攻擊目的是為了減輕困惑。恐懼和攻擊的行為往往相同,因為絕大多數的攻擊是基於恐懼。有些人在自家鸚鵡出現攻擊性時便憤怒地回應,甚至攻擊回去。
我相信多數鸚鵡本身並不具攻擊性,適切地培養可使其保持溫和。關鍵在與牠們的照顧者建立互信。我同樣相信如果照顧者再次用心努力,信任是可以重建的。方法和有些人認知的鸚鵡攻擊行為相反,即便身處荷爾蒙高漲期的鸚鵡通常也能被平靜的人安撫下來。

強烈的性關係/只認單人的鳥
只認單人的鳥可能與家中一位成員建立強烈的性關係。被領養的鸚鵡可能會試著在新家確立這種行為。這是攻擊其她家庭成員的主因。若適切地引導避免這種行為,鸚鵡很少會成為只認單人的鳥。
很多人沒意識到自己是以鼓勵性關係的方式與自家鸚鵡互動。...這對飼養金剛和大型巴丹的人來說相當普遍。這種傾向是照顧者的手滑下鸚鵡的背,往尾巴抓,提起來,再繼續擠著尾巴到末端。這樣做的過程中,有幾點會被鸚鵡視為性暗示。包含背部加壓、手或拇指滑過肛門,以及抬高尾部。人們也偏好過度摟抱自家鸚鵡,並/或以與對待牠們幼年期一樣的方式抱牠們。
要讓鸚鵡擺脫和單人形成性關係的偏好,最好的方法是藉由提供大量「指導互動」,努力建立更多「夥伴關係」。定量的頭部搔抓和偶爾的摟抱可以對多數鸚鵡做。但花時間集中在讓牠們站手上或T台和牠們「面對面」、指導牠們新的正強化行為是建立夥伴關係的最佳方式。

性行為過量/荷爾蒙超載
一些有過往經歷的鸚鵡已發展出過量的性行為和自淫,因為牠們沒別的事可做了。牠們可能會進入新家庭,與新的照顧者形成強烈的性關係,而要讓牠們擺脫這種行為相當困難。任何觸碰對這些鸚鵡來說似乎都會變成性刺激,幾乎困在荷爾蒙超載的情況裡。強烈建議就醫,因為長期的荷爾蒙超載不僅導致行為問題,也會損害器官。盡可能分散鸚鵡對性慾的集中度是很重要的,可透過指導互動教牠其它更健康的獎勵行為。

刻板與重複行為
許多被援救的鸚鵡過去吃的是糟糕的飲食,營養失衡絕對會影響牠們的行為。牠們可能只被餵食全種子或全滋養丸,兩者皆不健康。要改吃新鮮健康的食物可能很難,但具備耐心和正確的技術是能做到的。重複行為包含拒絕出籠與其它許多方面。關鍵是藉由逐漸提供新的模式來改變鳥已建立的刻板行為。我把這叫做「轉換頻道」。
重複行為是被忽視的鸚鵡讓自己保持忙碌或視為安撫行為的方式。有些安撫行為是有問題的。因為鳥缺乏關注、玩具或活動,數年來我在幾個鳥店看過這些行為。我最常看到的一種是牠們不斷用喙磨擦籠網,刺激著自己。有些鸚鵡會磨到喙上出現凹槽。尖叫過度也能成為自我刺激的重複行為。透過指導互動和玩樂提供正向刺激,可以逐漸讓鳥擺脫負面的重複行為,然而這依然需要費時、耐心、培育與知識。


  • Megan Matthews. (2018, Jun). If your parrot flies away. Parrots Magazine, 245, 21. (18/06/22):
多年來一般建議替鳥剪羽。多數人認為剪掉牠們的飛羽,牠們在戶外會更安全且無法飛走。可惜很多人發現有些鳥種即便只有部分飛羽長回仍能飛行。許多鸚鵡是在飼主未留意到飛羽長回的情況下飛走。有些已適當剪羽的鸚鵡甚至能起飛。
...雖然我相信有些鸚鵡品種在特定情況下替牠們剪羽更安全,現今的建議是不剪羽。優良的繁殖者會讓自家幼鳥學飛。飛行更健康的原因很多,包含為牠們的幸福感與呼吸系統帶來益處。
當然,保有完整飛行能力的鸚鵡有許多要注意。具備完整飛羽的鸚鵡需要鍛鍊,以增加牠們的胸肌、學習變換方向與降落的實際技巧。如果飛羽完整的鸚鵡慌張起飛,且尚未真正學會飛,牠們常直線飛行直到精疲力盡。這些缺乏經驗的飛行員更有機會降落在危險位置。在陌生環境飛行與降落,對還不習慣飛行的鸚鵡來說其實會是個可怕的經歷。


和我談過的許多人,起初並不明白提供豐富生活的事物(譯註:以下簡稱豐富物)對我們所照顧的動物來說有多重要。豐富化可解釋為感官的覺醒。它形式多樣,且最重要的是因個體而異,不一定依其物種。
豐富化的例子有努力獲得食物(也稱為覓食),散步,在不同區域飛行、奔跑、或攀爬的機會,正強化訓練,社會化,參與玩耍、益智餵食器、玩具等等。
提供豐富生活的事物時,確保妳家動物對它感到自在、理解且不害怕是極重要的。我聽到人們停止供應豐富物的一些常見回應是:我家動物不玩玩具、我家動物直接毀掉豐富物,或者它太貴了。如果動物沒有與豐富物產生互動,那它就不是豐富物。動物不與它互動,往往是因為:
  • 動物無法理解它。
  • 它太死板無聊,不斷重複同樣的事。
  • 動物可能怕它。
  • 有些動物對豐富物的資源保護行為降低了與其互動的行為。
益智餵食器很夯。我知道,我也因為動物與它們互動的時間長度而喜歡提供。學習使用這些餵食器大多需稍微加強動物對豐富物的理解。如果妳給的餵食器動物不使用,牠可能是沒有明白。引介豐富物的學習步驟跳太快時,很多時候動物會受到挫折,牠會無法破解並最終放棄玩具。當動物瞭解了覓食器的一小部分,加強讚揚與點心獎勵。示範給牠們看。
研究顯示可預測性會導致無聊。人們常提供同樣的豐富物,因為一開始動物會主動與它互動。我如果不斷重複給予同一種覓食器,沒有其它變化,最後會發現牠感到無聊,並停止嘗試讓牠使用。不斷實驗不同的豐富物。曾感到興奮的玩具很快會變得無趣。把那些玩具放回玩具箱,四個月後再取用。我一週會替每隻動物混合至少一種新東西。
無論在家裡、庇護所或動物園,我們照護之下的許多動物都是被捕食的動物,意指野外有牠們的掠食者。這些獵物動物有鸚鵡、兔子、豬、爬蟲類等等。牠們生性尤其對環境裡的新事物多疑且謹慎。牠們憑藉這點在野外生存。如果提供一個玩具或新的環境,動物會僵住、朝它尖叫或攻擊,很可能是出於恐懼。引導靠近、在牠們感到自在的範圍持續讓牠們習慣變化是很重要的。物品如果太大讓牠害怕,先介紹一部分或較小的豐富物,再慢慢轉換成更大的部分或環境。
很多動物有資源保護行為,這表示牠們會盡所能保護物品、食物或看重的人。對其牠靠近的動物或人出現咆哮、撲、咬和追逐等表現。提供豐富物的安全地點可以在箱子、單獨圍欄或居家區域內。我也建議聯繫專業的行為顧問,在提供豐富物時保持所有動物與人的安全,進行可能必要的個人化步驟。
豐富物是絕佳的時間佔用者。它幫助避免行為問題,也可以改變行為問題。我訓練任何動物的第一件事便是教牠們覓食。缺乏豐富物可導致行為問題,往往也驅使動物自己找豐富物,比如破壞沙發、過度吠叫、尖叫、重複異常行為、羽毛破壞行為以及自殘。動物一旦學會一種可緩解壓力或無聊的替代行為,牠會永遠記住。要避免這些問題相當重要,有時為時已晚,牠們已經學會我們不想看到的行為。但要介入和改善並不算晚。我知道,我一直在這麼做。
要改變一個行為,需要由另一個行為取代。制止我們不想看到的行為有展現的機會往往導致另一個行為問題,或讓目前的行為問題變得更糟。豐富化始終是我用來改變行為問題的替代行為。研究顯示若實際使用正強化訓練,它是動物更喜歡的豐富化形式。我無法訓練一整天。我沒有那個時間。不過,我可以教導動物尋找點心。教動物覓食可轉移牠們的注意到妳身上,遠離破壞行為,幫牠們專注在破壞適當的豐富物。豐富物也刺激牠們的身心,讓牠們持續學習。
下面是上週工作坊中,我和幾位與會者在動物行為中心的直播對話。這次工作坊十分成功,許多與會者表示自己沒意識到豐富物會對我們所照護的動物身心造成多大的影響。我們的討論以每週日一集的Coffee With The Critters,在動物行為中心,東岸時間上午九點線上直播。
我們瞭解越多,做得越好。讓我們做得更好!


病況編號清單!來就診的鳥有時問題多到我要開始編號列表,以利閱讀。所以這隻公玄鳳有什麼問題?
  1. 鼻孔幾乎塞滿灰塵和碎屑。
  2. 吃沃爾瑪商場最便宜的種子飼料,從未吃過其它食物。
  3. 健康評分為1.8左右(1.0為過瘦,3.0為正常,5.0為過胖)
  4. 右掌骨(翼尖)約2.5公分的腫塊,可能是黃瘤(非惡性的脂肪膽固醇增長,但會侵入肌肉,只能透過截肢移除,有時是含葵花籽過多的高脂飲食造成)。
  5. 左掌骨直徑3.8公分左右的腫塊,表皮潰瘍出血(可能是黃瘤,因為這是它們最常在玄鳳身上生長的部位)。
  6. 左腳與一些腳趾腫脹,罹患(五型之中)第一至二型禽掌炎(類似褥瘡,發生於年邁、過重、只停棲在單一尺寸堅硬棲木上,或飲食缺乏維生素A的鳥腳)。
  7. 約兩週期間右脛跗骨末端(小腿踝部正上方)的骨折不癒合(指骨骼無法癒合且可能永遠如此),所以他試圖用斷腿在籠內移動了十四天!
飼主很想把這隻可憐的鳥捐贈給我們,好讓我們試著幫助他。我們替他包紮腿,使用抗生素、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我們也可能會包紮翅膀上出血的腫塊,避免進一步受創。他會待在保溫箱(溫暖無棲木的箱子)一陣子,再搬到棲木與平台擺低、附墊料的籠子裡,幫助他腫脹的腳痊癒。我們希望他的斷腿最終能復原,如果無法,他會成為我們每隔幾週需替換繃帶的住戶之一。
更糟的是,雖然最後一任飼主養了他五年左右,他居然沒有名字。但至少他的籠子和碗盤有保持乾淨,他也有些玩具,因此他並不是我們所見過情況最糟的。


  • Vivian Miller. (2018, Feb). Tame in and around its cage(鸚鵡在籠內和周遭保持溫順). Parrots Magazine, 241, 28. (18/02/23):
有些鸚鵡飼主始終只讓自家鳥待在籠內,有些則始終讓牠們在籠外,因為要讓牠們回籠十分麻煩。未監視下讓鳥待在籠外可能有風險。太多人將鳥籠視為「監獄」,覺得鳥被關籠很殘忍。我討厭看到人們快速武斷地否定,並把籠子視為鸚鵡唯一需要的懲罰,好讓牠們明白自己行為不當。或許用「籠子」一詞形容我們為家鳥提供的住所並不準確。很可惜,對不同的人來說它有不同的意義。其實應單純把籠子視為家裡的另一間房─讓鸚鵡感到安全和舒適的房間。
我認為對鸚鵡籠子來說,可獲得各式營養食物、大量玩具與攀爬機會的大空間是非常重要的。籠子應是安全舒適的地方,擺在與飼主共享的社交地點。同伴鸚鵡也應被視為家人的一份子,在籠外的站台、遊戲場或和自己的飼主打發時間。要培養一隻心滿意足的同伴鸚鵡,均衡是相當重要的。
為促進鸚鵡的獨立性,我相信牠們每天應花些時間在自己籠內玩玩具,即便飼主在家也能自娛。我建議口頭提示比如「進籠時間」,好讓牠們知道妳在忙的時候牠們要自己玩。如果妳每次這麼說,牠都能習慣在籠內展現妳要的行為,牠很可能學會在這時候要獨處,減少持續關注的焦慮需求。







想像一下,沒有情緒會是怎樣的生活?情緒是與生理變化相符的一種意識狀態。我們的情緒影響心情和我們與環境互動的方式。它們會強化和處罰行為。它們可以是我們再次行動或阻止我們參與情境的決定因素。
動物是否有情緒是長久以來的爭議。愛動物的人往往會迅速回答妳是的,牠們有。牠們感覺得到愛、喜悅、興奮、憤怒、恐懼、焦慮、悲傷、憂鬱嗎?最近的科學研究指出沒錯,牠們感覺得到。
關鍵問題在於「我們能否準確讀出動物的身體語言,以明白牠所感受到的是哪種情緒?」很多時候我們藉由和我們自己有關的身體語言來理解情緒。這可以是兩面刃。例如,過度刺激會迅速造成狠咬。那樣咬可能被解讀為攻擊動作。我們在玩樂中可以看到刺激過度。如果玩耍會引發狠咬,興奮被解讀成憤怒,我們對一隻動物玩到一半生氣感到困惑,這可能讓參與玩耍變成處罰。重點是對於解讀動物的身體語言更加理解,我們可以透過訓練做到。訓練是教導。教導是學習。學習是一種溝通形式,而更好的溝通建立起與動物更好的關係。
我們如果更了解動物的情緒,我們能把行為相關問題處理得更好。我喜歡看到動物被鼓勵。我希望看到動物擁有選擇權,及對自身環境的控制感。我們藉由豐富化做到這點。豐富化鼓勵動物的身心。豐富化可在悲傷、孤單和憂鬱時轉移成興奮和喜悅等情緒。這是我使用正強化和應用行為分析[1]來訓練動物的原因。研究顯示若使用正強化訓練,它會是動物更喜歡的豐富形式。
在我們動物的情感經驗中,有許多情緒是可以預防的。當幼年動物被帶離父母身邊會誘發許多心理問題。我們在狗、靈長目、鸚鵡、豬與許多動物身上看到。對多數動物來說,牠們的父母在牠們年幼時教導關鍵、存活的技能。和我們相比,各式品種的父母能與自己的孩子溝通更得好。牠們教導孩子行為,讓牠們擁有一個完滿的未來。一個可能陪伴著我們的未來。
無論是與人類或其牠同種動物的互動,社會化可能是我們能提供動物最複雜的豐富形式。我們常看到高度社會化的動物被單獨飼養。這會誘發哪些情緒狀態和行為問題?我有幾隻社交物種因為幾個不同原因而各別居住,安全性是首要考量。這是豐富化和訓練在動物的生活品質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地方。我鼓勵動物之間在叫聲與視覺上近距離和遠距離的豐富性。我透過關注和鼓勵強化這點,並讓我自己在均衡中慢慢淡化。這讓牠們彼此開始互動,特別是我不在的時候。這也有助於預防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最難忍受的情況之一。它不一定很難修改,但分離焦慮行為的後果可以相當極端,像是過度吠叫、尖叫、重複異常行為與自殘。有意或無意中被強化的分離焦慮經驗越長久,它越可能成為一種持續行為。很多人不讓動物陪在自己身邊,無意間強化著分離焦慮。人們覺得自己的動物沒有自己便不快樂。並不一定非要如此,隨著我們人生進行這對動物來說也不公平。
已故的神經學家與生物心理學家Jaak Panksepp,也就是發現老鼠的笑聲,「the rat tickler(為老鼠呵癢的人)」。他對老鼠的互動和笑聲研究幫助設計治療人類憂鬱的藥物。正如他所說,當我們花時間理解更多關於動物的情緒,我們能更理解自身的行為。
[1] 應用行為分析也被定義為使用環境事件來控制行為,意思是安排情境,在不使用暴力、強迫(做或不做)、或厭惡刺激(妳不喜歡的事情)以獲得妳想要與需要的行為。


「我有隻不良於行的朱巴,當我持著她在房子裡四處走動,她會在看到我六月齡的小狗時咬我。我要怎麼停止她的攻擊性?」



聖誕節送禮的內容中常出現動物,Lara這次就要談動物為何無法成為合適的節慶禮物。以下節錄幾段重點:

對方真的想要這隻動物嗎?
「有人打電話給我說希望讓女兒養一隻小型鸚鵡金太陽,我說好啊,妳女兒想要養金太陽嗎?嗯她想養比較小的鳥。好吧,妳確定嗎?她說她養過一隻鳥。是嗎?妳養哪一種?她告訴我後我說鳥現在在哪?這個嘛,我搬過家,離了婚,鳥必須離開。OK,所以妳想要再試一次嗎?我的意思是,妳要用怎樣不同的方式來嘗試?然後我問她,為什麼選金太陽?我可以跟巴丹一起生活,但我不知道我可以跟金太陽在一起到什麼程度。她說她覺得金太陽顏色鮮豔。我說請妳去收容所看看,我可以推薦幾間,請帶妳的女兒去進行互動,做幾週志工,照顧金太陽。她的回覆是,不要,我想從頭養起。妳可以推薦繁殖者嗎?我說不行,妳一開始便對這隻鳥了解不足,我可以預見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人們不是真的需要或想要與特定動物建立關係,妳們擁有的會是無法互通的關係。有人聯繫我,說『我感覺很糟,我替我兒子買了隻小狗,我兒子幾乎不跟牠互動,我不喜歡這隻狗』。我說謝謝妳誠實告訴我,她說覺得有罪惡感,『我不喜歡這隻狗,我不想要這隻狗,但我不想放棄,因為我不希望牠沒有家,有沒有什麼是我能做的』?我說有,有些事妳能做。訓練牠,以正強化方式利用應用行為分析,這可以建立出很強烈的關係。」

家人想要這隻動物嗎?
「把動物當禮物送人,對我來說這具有動物是消費品的意涵。當我們把動物當物品對待,我們在訓練這些孩子,我們的下一代動物是可以被消耗的。當狗掀翻聖誕樹,鸚鵡破壞妳家木造品,『我不想要牠,牠有些毛病』,孩子會學到牠們可以被消耗,帶牠們去收容所然後再買一隻新的。好讓我們可以一邊訓練我們不想看到的行為一邊塞爆收容所。」

有計畫找獸醫健檢嗎?
有研究牠的營養需求嗎?
「這大概是醫療需求之外最重要的一點。Patricia Sund(就是推廣chop的那位)和我在之前談到,妳的動物在醫療或營養上不完善、健康,妳的訓練也不會太順利。而且無論妳有否意識到妳都在訓練牠。妳不知道牠們的營養需求,對很多動物尤其是珍禽異獸來說與死亡無異。我們這所有的動物都吃特殊飲食,談到飼養的鉅額開銷,其中就是我們餵食的一些東西。因為我們有做研究,請教營養學家、獸醫哪些是最好的現代營養。讓自己學習。」
「最怕的是人們不求助也不了解。因為如果妳在動物非常小的時候飼養牠,卻沒有立即開始透過訓練教導學習,妳正在錯過最關鍵、再也無法重來的時期。我們都知道,一旦動物學到一種行為,無論我們喜不喜歡,牠不會把它忘記。牠一旦學會,對牠來說有意義的是這種行為而不是我們,牠是不會忘掉的。所以,關鍵是讓牠們學習,盡早透過訓練教導並理解。」
「妳能對社交動物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讓牠保持社交行為。...且不只是所有形式的互動,妳在與那隻動物互動時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有太多行為在人們的互動超過動物的舒適範圍時反而變成處罰。關鍵是了解肢體語言。這是不是聽起來不太方便?行為並不單純啊各位!我們面對的是成千上萬年演化的成果。行為並不單純。我在這就是為了告訴妳這些,我的工作就是基於這點。抱歉我很認真看待,但這些是我每一天都在處理的。」
「環境豐富化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妳有沒有把妳需要提供給動物讓牠們保持忙碌、參與、互動的需求納入考量?」

過了45分鐘的直播可以看到Lara不斷和身邊各種動物互動,讓牠們保持忙碌(讓牠們有事可做),她說如果看到這樣還不能讓妳改變心意,「打給我!」(還有去參觀收容所) 


  • Sally Blanchard. (2017, Dec). The Parrot/Human Bond part 1. Parrots Magazine, 239, 20-22. (17/12/25):
這些年與數百隻鸚鵡的合作和甚至更多鸚鵡飼主的交談中,我絕對相信關於鸚鵡的兩個真理。其一是鸚鵡終生都能學習新行為,如果牠們是我們的夥伴,是否維持牠們導師的身份取決於我們。其二是鸚鵡終生都能與無論是陌生人或陌生鸚鵡建立與再建立關係。
鸚鵡幼鳥採人工餵養的人們需要建立導師般的親子關係。只摟抱鸚鵡幼鳥可產生一隻過度依賴、讓飼主抓狂的成鳥。偶爾摟抱鸚鵡幼鳥沒什麼不對,也許為了睡覺期間的安全感。但摟抱和自然情感必須與培育引導取得平衡,並透過教學互動和玩耍教導年幼的牠。飼主花越多時間教導自家幼鳥玩能發展自身體能、智力與情感的遊戲,牠們越可能培養出安全感與獨立性。
年幼時社交行為不足的鸚鵡會出現更多行為問題,過度緊密的關係需求往往是其中之一。社會化良好、接受在教學互動中玩耍的鸚鵡幼鳥會學習自得其樂,不需飼主持續讓牠們保持在娛樂狀態。基本上,在牠們年幼時給予正確關注會避免鸚鵡幼鳥過於黏人。這和多年來始終存在「關注鸚鵡幼鳥會寵壞牠」的荒謬言論完全相反。
某些情況下,性行為會持續超過應終止的時間。這基本上代表鸚鵡太長時間維持荷爾蒙過量,這能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有些鳥,特別是母玄鳳,性慾過量會增加產蛋量達掠奪體內鈣質的程度。嚴重者可致命。


11/11下午,野生動物教育及復健中心的員工救了一隻白頭海鵰。但她的翅膀不幸出現複合性骨折,致電者懷疑她是被短吻鱷攻擊。在受傷太嚴重而無法治療之下,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一旦核准,她很可能被安樂死。
許多人留言質疑安樂死的必要性,中心回覆:
「截下整個翅膀對鳥來說太殘酷。截肢同樣受USFWS嚴格控管,且只能執行至特定位置。」
「我們明白很多人對此感到激動,但這是聯邦政府而非我們的決定。聯邦法規聲明肘部以上的截肢是不道德的,因此被視為非法行為。這隻鵰的傷是肩部的複合性骨折,有可能被感染。肉已被剝離,沒有足夠的軟組織進行手術。我們每一天都在處理許多不同物種的這種道德決策。一隻老鷹被安樂死為何會和一隻鵰不一樣?妳什麼時候可以只因牠是誰而界定生命間的重要性?停下來想想這麼說的妳,是否是因為真的相信這隻鳥終其一生被困在地上會更好,還是因為妳希望牠變成這樣。很容易隨情緒判斷這些事,但當妳用道德與理性角度來看,妳會發現妳想要的聽起來很理想,但它就是不可能或在道德上正確的。我們確實有教育用的動物,並和全國各地共同合作康復作業。將鵰轉移至猛禽設施對我們來說是沒有問題的。這件事發生在夜晚,過程漫長而複雜。她將無法獲得立即照護,且在夜間受苦。很多人無法理解我們的操作方式,寧願盲目攻擊我們也不做合理討論。我們知道動物福利是充滿熱情的話題,但請試著瞭解它的真實情況。」


  • EB Cravens. (2012, Mar). I Have Outgrown the Way You Are Keeping Me(妳照顧我的方式對已長大的我不再適用)Parrots Magazine, 170, 10-12. (17/11/09):
還記得妳家寵物鸚鵡年紀小的時候嗎?不,我不是指仍需手餵且依賴妳,而是四或五月齡、缺乏世俗經驗的幼鳥。那些日子簡單、有愛、輕鬆愉快,不是嗎?遇上一隻健康、快樂、隨著每週突飛猛進的成長而更加成熟自信的寵物鸚鵡是如此令人滿意。
這樣的幼鳥往往充滿無止境的好奇,且從早到晚活力充沛。每天清晨都有新的事物要學,帶來新的刺激、更優異的運動能力與協調性。April和我經常在家照顧鸚鵡幼鳥,牠們幼年期的第一年很多都成為與我們家庭成員關係密切的一份子。未成熟的幼鳥若被適當照護,會在許多日常事物中找到樂趣和意義。牠們試圖操控奇特物件時摸索的滑稽模樣,與牠們展現創新特技動作的實驗精神讓我們笑開懷。一有機會,牠們就尋求自己喜歡的人的持續關注。
「鸚鵡幼鳥不苛求」,鳥類行為專家Liz Wilson表示。我完全同意。生活對牠們而言是如此刺激,只需極少想像力和精力便能給牠們一些新東西,讓牠們抓握、攝取、探索或剖析。來,試試新鮮的無花果。妳想學怎麼從我的馬克杯裡喝些香草茶嗎?用棕色紙巾筒玩躲貓貓。從這飛到那,繞一圈再回來,快!嚐些金盞花嫩芽。我們去雨中走走...
牠們睜大雙眼,以無窮精力探索周遭環境,青年期的鸚鵡一有適當時機,通常會用一顆球自娛數小時!
接著發生什麼事?
但隨著數年過去,我們的羽毛夥伴因為一些原因有了變化。新的生活體驗似乎不再頻繁出現。人們的親密接觸到達頂點並開始減少。食物選擇漸趨平凡;滋養丸、種子、蘋果、橘子和其它水果、大量蔬菜,以及老樣子的點心。洗澡時沒有歡笑。翅膀或許甚至被修剪,飛行能力被剝奪。寵物鸚鵡把有效適應不斷重複的居家生活方式學得很好。但千篇一律的待遇已開始在無形中磨損牠的情緒架構。
我們必須看看一歲的野生鸚鵡接下來的生活。每一天總是與昨天有些不同。到清晨覓食地點需在樹梢漫長飛行。有新的天氣型態,繁茂的食物變化,給全體鳥群的掠食者警報與逃離模式。有五花八門不斷發展的社會角色和群體內的友誼。甚至可能迅速更換夜間睡覺場所(讓年輕鸚鵡最感到不安的情況之一)。
我們的家居寵物鳥當然很少經歷這些變動。畢竟,牠們和我們一樣活在被控制的環境裡。所以當我們的鸚鵡開始感受到生活上的變化,會發生什麼事?
不會有警戒叫聲
雖然可能有某些理由不滿大叫,無經驗的牠們很少因沮喪或需求而叫出聲。牠們反而傾向於忍耐。
牠們盡所能應對著已經歷過的世界:一成不變的環境常規、塑膠玩具、滋養丸、全天候實質同伴的缺乏。對某些鳥種或個體來說這容易變得過於單調。我觀察到對無聊或無變化的住處展現出負面反應的鳥種包含:所有種類的巴丹、鷹頭、好望角、吸蜜和一些大型金剛。
但嚴肅的事實是,若妳家寵物鸚鵡能說出內心話,牠可能會告訴我們,「妳照顧我的方式對已長大的我不再適用」。
野鳥終其一生持續獲得知識。簡言之,那幾乎是構成生存的條件。新的情境,例如陌生或缺乏降雨的形態、不熟悉但可取得的食物、陌生掠食者急遽的攻擊,更別說由人類引發的環境變遷,都只是幫助野生動物為持續生存而維持在漸進學習曲線上的少數幾個因素。在豢養環境裡,堅持不懈地訓練並刺激我們的寵物鳥、為牠們的健康與心智不斷求進對我們而言是最有利的。
一個更大更好的籠位、有創意的覓食物件、將活的樹木帶進屋內、容許被剝奪數年的飛行能力、設法促成同種伴侶、提供玩樂用的紙箱,或翻新多年來的給食模式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都只是讓自家鸚鵡保持機敏並茁壯心靈的一些方法。
多數寵物飼主的問題在於頭一年左右的飼養期間,她們得到自家寵物鳥習性的初步印象,自此再以固定的習慣運用此「印象」數年。這對極聰慧且富理解力的鸚鵡來說,無法給牠們太多朝全盛期及往後發展上的鼓勵。
「我已經盡我所能接受這個籠子」是寵物鳥會希望疾呼的另一句聲明。想到國內外所有獲得一隻鸚鵡幼鳥、買下自己第一個鳥籠、視其為那隻鳥會需要的唯一一個籠子的飼主,便讓我感到不寒而慄。惡名昭彰的繁殖場如此對待她們的鸚鵡;她們為繁殖對鳥建造籠子,無論這些鳥生育並售出後代帶來多少收益,牠們被養在同樣的矩形空間、同樣的籠內設備、視野與活動選項裡長達十、二十、三十年!
我不斷在The Perfect Parrot尋找移動選擇,讓鳥從一個較小的鳥舍搬到更大或較不偏僻、更高、更多綠色植物的飛行空間。這種作法在摸著良心進行下對鳥來說沒有壞處-它反而刺激了鸚鵡,讓牠們回到暢所欲言與探索的情緒裡。十年期間,我其中一隻亞馬遜或好望角對鳥會緊鄰幾種不同的鸚鵡對鳥,享有三或四種不同位置及籠舍環境。
April養的好望角Makana在至少五種不同的地方長大,包括室內和戶外農場。像Makana這般聰明,她無法想像沒有多少選擇的牠還能快樂且「不無聊」。
2012是適合改變的一年
這不代表它容易完成。為自家鳥完善不同的幾處場所可能需要額外的規劃與工夫。不過,這最終是值得的!有時想想自家寵物或繁殖鳥居住的地方。數年至今,妳曾考慮變化或提升它們的品質嗎?妳還在等什麼?
妳家鸚鵡年輕時覺得有趣且足夠的籠子,數年後對成鳥而言可能開始變成名副其實的監獄。我自己是思慮過多而無法整天待在同一間房的人,無論那間房一開始被設計得多棒。聰明的鸚鵡也幾乎如此。
就像青年期的人,鸚鵡的不滿很少臨時起意地出現。它會累積一段時間才達到產生異常行為的臨界點。
這就是偶爾退一步,著眼於改善,仔細、坦誠地觀察妳家寵物或繁殖鳥的生活方式,並預防不滿因素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
缺乏新鮮且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很容易讓鸚鵡感到無聊。但人們若盡力是有跡可尋的。鳥飼主大多知道鳥如果飲食過量、尖叫、狠咬或咬自己的毛,有些事顯然出了問題。這些行為很少單獨出現,更是深層不滿的徵兆。
當我們的寵物開始經常性地在特定時間或位置行為失常,該是時候注意了。缺乏歡快叫聲、對玩具或食物毫無興趣,即便是被關在籠內、持續「張翅央求」姿勢的鸚鵡都顯示有些事出狀況了。不再年幼的鳥,以牠僅有可用的身體語言懇求「妳照顧我的方式對已長大的我不再適用」!
問題是,我們飼主夠警覺夠用心去注意到嗎?


  • Rosemary Low. (2007, Apr). Cockatoo breeders: don't perpetuate the sad circle!(巴丹繁殖者:別再延續悲痛的循環!). Parrots Magazine, 111, 18-21. (17/10/28):
Rosemary Low替成千上萬,最終無法斷奶的白色巴丹提出由衷懇求
會有人閱讀鸚鵡雜誌,卻沒注意到白色巴丹需求過高而無法成為適當寵物的事實嗎?這麼說已經很委婉了。這些極聰明且(幼年期)極具魅力的鳥,許多,甚至大部分最終變成無法斷奶或被傷害。牠們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並展現在狠咬、尖叫和咬毛等行為問題上。若妳覺得我太誇張,請讀些由Wendy Huntbatch描寫的過去相關案例。這些令人心碎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它們足以集結成書。
這些鳥的悲慘生活在進入收容所後有了改善。牠們不但有Wendy給予巴丹所需的關愛與理解,還有在牠們生命中最基本、一般鸚鵡飼主無法仿效的:族群狀態。那些能飛的白色巴丹與其牠龐大的巴丹族群養在一起。牠們可以在此選擇自己的伴侶,或者若牠們-至少在剛開始-真正需要的是與人接觸,特殊志工會在場純粹地陪伴這些巴丹。在此情況下,尖叫、咬毛或狠咬減少了,咬毛數年但尚未破壞自身毛囊的巴丹們也重新長回羽毛。
看著這些巴丹的生活如何改善實在令人揪心。巴丹能對自己的同類伴侶或一個人類有這麼溫柔的感情。牠們是獨特、有意識的鳥,其充沛的情感與需求只有與牠關係緊密者才能明白。因時間有限且需高程度地付出,我認為只有百分之一的飼主能給予牠們所需。World Parrot Refuge擁有數百隻鸚鵡、數十個品種,但牠們的需求全遠低於白色巴丹。例如幾乎都很溫馴的金剛,能快速恢復在鳥舍高處-等同雨林樹冠層-成對生活的自然行為。雖然有些很可能是野外捕獲的巴丹成鳥也有這樣的行為,但牠們大多從未失去與人類接觸的渴望。
我多次接到某人買了巴丹-如今正付出代價的電話。有位女士告訴我:「我才剛買下妳的書《The Loving Care of Pet Parrots(愛護寵物鸚鵡)》。我多希望在我決定買一隻巴丹之前先讀過它。妳說的每一件事都發生了!」我在書中告誡那些出外工作的人們將無法滿足溫馴巴丹的需求。
她並非考慮不周、草率買回一隻人工哺育幼鳥的人。她想盡可能為她心愛的寵物做任何事。她甚至在花園蓋了間鳥舍,好讓她的巴丹在她外出時能去玩耍和運動。問題在於她工作完回到家,那隻巴丹大肆尖叫到她極不情願地必須與牠分離。事實上是繁殖者把牠帶回。所以這隻幼鳥早就失去過牠的第一個家。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白色巴丹在牠們的第一個家都待不超過三年。
繁殖者告訴她,她也因此再另外帶回曾由其她人買下、被人工哺育的兩隻幼鳥。她計畫讓牠們繁殖。沒錯,她早已遭遇巴丹這種短期失去家的常見問題,但她仍藉由繁殖甚至更多的人工哺育巴丹來延續這悲痛的循環。
這三隻被退還的幼鳥全都是巧合嗎?我認為不是!我認為這是繁殖者的錯。我為何歸咎於繁殖者?她們幾乎全都販售尚未完全斷奶的白色巴丹。牠們在14至16週齡被販售,並告知買方牠們已斷奶,或可能需要再維持幾週,一天餵一次。這些巴丹被強迫斷奶,意味著,在牠們生理與心理都準備好之前就要自行進食。在這個階段斷奶的唯一例外是更早斷奶的裸巴(粉巴也是如此,但在此我只討論白色巴丹)。牠的性格不同,比十分討喜而常被徵求作為寵物的大型品種如朱巴和傘巴更為獨立。
在Loro Parque與Palmitos Park以管理員的身分工作時,我親自哺育多種巴丹:朱巴、傘巴、崔頓、戈芬氏和小葵花巴丹。很多人舉朱巴為例子來評論,因為牠們體型很大。養育出健康、心理健全的白色巴丹的關鍵在於延長斷奶期。根據我的經驗,牠們一般在五至六月齡間斷奶。我很高興能餵到牠們自然斷奶。商業性繁殖者無法這麼做,因為餵巴丹這麼久太耗時,將無利潤可言。
被迫斷奶的巴丹處於缺乏人類緊密持續接觸、長期焦慮的狀態。當多數人在一天裡無法為巴丹付出足夠時數,這些不幸的鳥變得愛尖叫、亂灑飼料、咬毛,且在最糟的情況下,自殘(牠們會衡量皮膚範圍,通常從胸部開始)。由於牠們容易興奮、能短時間內行為失控的個性,牠們可以咬得相當兇殘並造成嚴重傷害。這種情況發生時,可以想見照顧者會害怕牠們,並把牠們關在籠內。進而展開的惡性循環,最終使飼主將牠們轉手至毫不知情的人們或救援中心。
我哺育超過一百種鸚鵡,我認為白色巴丹幼鳥對於同類手足或人類接觸的缺乏比其牠鳥種更為敏感。我曾在大型商業繁殖場見到被隔離在單獨容器中的巴丹幼鳥,依然渴望著身體接觸。我為缺乏這種基本觀念感到悲傷,我猜焦慮感甚至在幼鳥睜開雙眼前便出現。其牠任何一種鸚鵡幼鳥的陪伴也許會使牠感到安慰。
親鳥哺育或野外捕獲的巴丹一般較少依賴人類陪伴,但由於牠們對同類夥伴的需求,牠們頻繁尖叫的音量少有人能忍受。被隔離於族群對巴丹而言是種陌生狀態。巴丹也需要咀嚼木頭。這些特質全加總起來,巴丹確實是最不適合養在家中的鸚鵡。
幾年前,有位小姐針對她在斷奶時買的傘巴向我徵詢意見。她無法勸服牠自行進食。她問過很多人而答案永遠一樣:停止手餵,讓牠自己進食。我為繁殖者和其她人對於斷奶期鸚鵡的議題如此無知感到震驚。
她們沒有理解一個基本事實。當一隻鸚鵡幼鳥感到飢餓,無法吃下足夠的固體食物來支撐,牠將變得焦慮、痛苦且不願自行進食。隨著其嗉囊飽滿或接近飽滿,牠會開始啄食被供應的食物。長期飢餓的巴丹幼鳥將不斷哀鳴索食。在其牠鳥種身上,飢餓可能造成狠咬行為。所有鳥種在牠們免疫系統尚未健全的年紀,將容易有不良的健康狀況。食物匱乏影響牠們的身心。這會終其一生影響巴丹或其牠鸚鵡的行為,使其難以共處。
繁殖者所犯的另一個錯誤,是告知買方幼鳥能順利進食滋養丸和/或種子。無論牠是金絲雀或巴丹,殺死一隻豢養繁殖幼鳥的最簡單方式就是過早強迫牠吃固體食物。鸚鵡(與金絲雀)幼鳥需要「易消化的食物」。牠們會吃些種子,或弄碎一些滋養丸,但這些固體食物無法使牠們飽足。牠們體重會逐漸下降,且更糟的情況是死亡,除非讓牠們攝取更容易消化的東西。許多人忽略了較大型巴丹在羽翼豐滿後,仍花費數月待在親鳥身邊的事實。親鳥數週餵牠們吃反芻的食物,因為牠們還無法吃下固體食物。然而繁殖者卻指望即便在野外牠們也尚未離巢的年紀就吃下固體食物。在對幼鳥消化系統如此重要的觀點上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妳是自找麻煩。
許多鸚鵡幼鳥到了新的家庭再度被斷奶。人工哺育能幫牠們度過這段難熬的時期。我再次詫異於有多少繁殖者告訴買方無論如何不該手餵新買的幼鳥,因為如果這麼做,牠永遠無法自己學吃。這個建議相當於判處死刑。下列食物應被供應:全麥麵包、解凍的冷凍甜玉米和豌豆、新鮮玉米粒(非堅硬的玉米芯)、石榴與其它水果像是甜而多汁的橘子和葡萄。煮熟的紅椒與其它溫熱、煮熟的蔬菜也很受歡迎。
不幸的是就飲食而言,繁殖者似乎給予了不正確或非常差的建議。我透過許多致電詢問最基礎觀念的人們知道這件事。當我問及繁殖者給的建議,在許多情況下買方顯然只被告知提供一些種子或滋養丸,而無進一步指示。雖然買方確實應就此議題做功課,但她們認為繁殖者提供的建議比其它任何地方可獲得的更好。
綜上所述,我認為多數繁殖者無法以使鳥成年後情感調適良好的方式養育白色巴丹幼鳥。規模小的繁殖者可以這樣在自家養育巴丹,並在正確年紀替牠斷奶。但這種繁殖者很少。
人工哺育的巴丹相當昂貴。在多數繁殖場和寵物店裡,售出的渴望似乎凌駕於對巴丹未來的關懷。沒有買方對於買下年幼可愛、人工哺育的巴丹所需付出的程度有任何概念,除非她們養過這樣的鳥。賣方極有可能不對未來的買方提出警告,除非她或他是那些真正將巴丹福祉列於首位的少數人們。
除非繁殖者相當缺乏經驗(但誰會一開始就選擇巴丹?),她們很有可能皆為商業化導向。我早已提出疑問:鳥界有誰真的不知道等待著多數人工哺育巴丹的是什麼?十或二十年前,真正的鸚鵡愛好者搞錯人工哺育這些鳥的方式。如今與其相關的問題眾所周知,收容悲傷、精神錯亂、缺乏社會照顧的巴丹的鸚鵡救援設施甚至出現在電視節目,結果比起鳥來說更在意錢的商業繁殖者,仍持續人工哺育牠們。
Mark Hagen在加拿大經營最大的商業性鸚鵡繁殖場。其公司出產的鸚鵡飼料與籠子舉世聞名。數年前他告訴我,並於我們會面的九月再次重申,他不再認為繁殖巴丹是合乎道德的。還有這麼多種鸚鵡能成為好寵物。為何要添加北美鸚鵡收容所內急遽攀升的數量?為何要在這些數量眾多、極敏感且聰明的巴丹身上增添牠們必須承受的苦難,有時長達數十年?
悲劇只有在巴丹繁殖者永遠關閉巢箱數十年後才會終結。即便這發生在明天,供應至收容所、悲傷受害的鳥在另一個五十年內也不會耗盡。有些人奉獻自己的一生以彌補繁殖者造成的傷害。巴丹繁殖者:請面對已逃避至少十年的現實。責任毫無疑問歸咎於妳們。若妳們真的喜愛巴丹,妳們會立刻停止繁殖牠們。而鸚鵡飼主,若妳們愛牠們,妳們會停止自繁殖者手中購買牠們。唯有在沒有需求時,市場才會乾涸,苦難才能終止。


  • Rosemary Low. Extended use of the harness: is it unintentional abuse?(外出繩使用過久:這是無意識地濫用嗎?) (17/10/25):
對一隻早年便被訓練使用外出繩的手養鸚鵡來說,益處是相當顯著的。鳥能閱歷許多風景與聲響。其視野以對被侷限屋內的鸚鵡來說不可能的方式,被確實地打開。牠不太可能感到無聊,若適當且和善地與之互動,牠會短時間內在社會環境中遇見新的人,也許還有其牠鸚鵡。
最近我參與的一場海外活動,有許多鸚鵡飼主帶自家鳥進行從早上九點到傍晚結束的討論會。我碰巧坐在一位女士身旁,她帶著一隻亞馬遜和巴丹,都穿著外出繩。到了最後,我不知道誰才是最痛苦的-我或者鸚鵡們。
我整天密切觀察牠們,透過牠們的動作我看得出讓牠們長期穿戴外出繩對牠們來說感覺並不是很好。這些鳥過了數小時都做些什麼?牠們不能吃東西,無法在嘈雜、繁忙的環境中睡覺;牠們無法獲得平靜,因為飼主不斷安慰、親吻並撫摸牠們。當撫摸停止,鳥便無止盡地理毛,或拉扯外出繩。無止盡的理毛可能是牠們發覺自己在環境中無法展現正常行為的一種替代活動。
我仔細觀察那隻亞馬遜。牠應該曾是隻美麗的鳥,但牠的羽毛暗淡、眼神不夠明亮。缺乏濕度的羽毛顯然可能是飲食不良的緣故。巴丹羽毛狀態良好。兩隻鳥都必須忍受前方的一隻小狗,由同一位飼主帶來,牠的鼻子常距離鸚鵡只有幾吋。飼主是否有注意到鸚鵡的心理需求與她的犬科夥伴有多大不同?狗比鸚鵡更能承受這種約束。
飼主是否有停下來思考鸚鵡在這種長期的外出繩約束下承受了什麼?一小時對牠們來說可能會是有趣的體驗。這麼做的人愛她們的鳥,大多都試圖給予牠們有品質的籠外時間。不幸的是,也有些人帶穿著外出繩的鸚鵡到公開場合,只是為了讓自己引人注目。
我不會帶備受寵愛的鸚鵡到人潮擁擠的地方。我不僅關切牠們的幸福,有其牠鸚鵡在場的情況下,我也擔心牠們會感染病毒性疾病。
即便在我參加的活動上,有些人隔一陣子將自家鸚鵡放回運輸籠中,我也會懷疑連續數小時處在擁擠環境對鳥的益處。
對穿外出繩的鸚鵡有益的體驗,將是帶牠到被樹叢和其它自然景觀包圍的自然環境。牠甚至可被允許在地面搜尋礦物質,或在樹上棲息、啃樹枝。
我也與離家出遊多次、有灰鸚陪伴的人共度大量時光。她完全寵著那隻鳥。牠就像她的孩子。我們坐在一家餐廳的兩個半小時裡,牠同樣無止盡地理毛或扯著外出繩。那隻灰鸚固然擁有一身完美的羽毛,我也從未見過比牠更社會化的鳥。她可以將牠遞給任何人,且牠不會咬下去。我讚許這隻由牠飼主從小手養的灰鸚被養得這麼好。
不過,在餐廳用餐期間,牠被碰觸並/或接受無數路人拍照,及其飼主不斷的親吻撫摸。雖然牠溫和地容忍,在這樣的情境中,鸚鵡必定感到脆弱。牠無處可躲。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鸚鵡就是鸚鵡,且需要被視為一隻鸚鵡,而非一個替代的孩子來對待。


我做這張表是希望人們能意識到與一隻鸚鵡共享人生的巨大責任。牠們有可能活得比妳久。如果/當這事發生,妳有什麼計劃?
我們遇過人們來尋求救援,因為有個家庭成員去世而她們不準備接手照顧鳥。
缺乏鳥類同伴和(牠們在野外會擁有的)真實伴侶,鳥往往會開始與特定的人形成強烈的情感關係。當那個人離世,牠們態度可能變惡劣或極為焦慮,甚至訴諸自殘/咬毛。如同我們,牠們也經歷著心痛。
這是我對人們與註定成為寵物的金剛、巴丹、亞馬遜幼鳥合照不敢恭維的原因。
在妳帶一隻鳥回家之前,請詳加考慮牠的需求。牠們需要的太多了。




  • Rosemary Low. Hand-reared Parrots and their suitability as companions(人工哺育鸚鵡與牠們作為夥伴的適宜性). (17/10/17):
關於人工哺育鸚鵡已有無數文字描述。我甚至曾針對它寫了本書。那是1987年,當人工哺育以增加鳥界的鸚鵡數量為主時。在歐洲而非美國,供應至寵物店的人工哺育商業規模尚未出現。若我現在以此議題寫一本書,書名將會是「人工哺育為何是錯的」。
獸醫或許比其她團體的人們更明白這種作法的悲慘結果。她們見到骨骼變形、永久性傷殘或帶有多處骨折,除了安樂死沒有其它選擇的鳥。這是缺乏鈣或鈣/磷失調的後果。

缺乏知識與經驗
澳洲禽類獸醫Matthew Godsell在Talking Birds(2015年二月)中寫道:「今年我已看到許多直接由不良、缺乏經驗的人工哺育而生病且瀕死的幼鳥...藉由反覆試驗來增加經驗不再值得接受,現今社會已逐漸發展出對所有生命如此的重視,使那種方法帶來嚴重的福利問題。許多鳥死於缺乏經驗的飼主,出自簡單的錯誤諸如餵養食物不當、溫度或食物混合不正確、育雛箱溫度不當,若甚至濕度不足、環境衛生差、餵食技術不佳,將導致吸入性肺炎及更多問題。」
很遺憾,這是真的。多年來我太常見到-因人們照顧上的無知而受苦的幼鳥。哺育不良的幼鳥往往熬過哺育期但相當年輕便夭折,或變得嬌小虛弱。

過早斷奶
生長不良的原因之一是鸚鵡幼鳥太早斷奶。對商業化的繁殖者來說尤其如此,因為由鸚鵡決定斷奶速度常是緩慢且耗時。
常被忽略的一個相當重要的事實,是斷奶不僅涉及一隻鸚鵡學習自己吃下足夠且合適的東西。它也關係到放棄對哺育者的依賴。這樣的連結可以是強烈而情緒化的,若太突然地被破壞,鸚鵡再也不會信任人類。牠會感到焦慮和緊張。我認為這一切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三或四十年前我便可寫下。
我一再地聽聞要教導鸚鵡自行進食,妳必須大幅降低餵食量,讓牠挨餓。這是錯誤的。一隻飢餓的鸚鵡幼鳥會焦慮到叫喚索食,且甚至不會試圖去啄食被提供的食物。一天至少手餵四次較少量的食物,牠將不會出聲索食但感到滿足,並開始輕咬軟質食物如解凍的甜玉米粒、軟的水果和粟米穗。

與同類互動的需求
這是近年來我以及越來越多人關注的另一個哺育部分。這不是由哺育不良所引起的生理問題。
這是人工哺育鸚鵡的作為,與缺乏和自身同類的互動-如何以更糟的方式改變其性格及行為。人工哺育本身並不必然是有害的。但如果牠從未有機會和同類互動、學習被人工哺育、隔離飼養剝奪的行為與叫聲,對牠的生活經歷將有絕對負面的影響。
所以有許多人工哺育的鳥認人-牠們沒意識到自己是鳥,且對自己的同類毫無興趣。
我家紅腹錐尾鸚鵡的故事完美說明了人工哺育的幾個面向。2010年八月我在同一天內自不同繁殖者獲得一公一母。六月齡的公鳥由親鳥哺育。母鳥由人工哺育,約九週齡,據說已被斷奶。其實她尚未斷奶,我持續以湯匙餵她約五週。我的策略永遠是只要鳥需要便餵食。
繁殖者太早出售人工哺育鸚鵡是個主要問題。我知道我的錐尾鸚鵡仍需被餵食。她的手足們可能沒這麼幸運。
良好、強壯的個體源自以鳥自身的步調斷奶,而非強迫斷奶。由於她在離開繁殖者後便與自己的同類互動,她展現出完全正常的行為。觀察這對鳥,沒有任何跡象顯示誰是人工哺育,誰是親鳥哺育。
與自身同類一起成長,是我們能給予所有鳥種最好的起點。透過人工哺育幼鳥,我們,實際上否決了牠們與生俱來的權利,為往往對牠們一生造成負面影響的異常行為奠定基礎。
白巴丹特別容易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導致牠們幾乎全都一再被轉手,最終極有可能進入救援中心。我懇求繁殖者不要人工哺育巴丹。多數結果都使年輕生命活在痛苦的長壽中。
當我以管理者的身分人工哺育摩鹿加巴丹,作為我在大加那利島Palmitos Park工作的一部分時,我讓牠們自約五週齡起和一隻同種成年公鳥共處一室。他沒有哺育牠們,不過當牠們能自行棲息,他反而視牠們為親生般照顧著牠們。牠們從未發出人工哺育巴丹大多會有的索食呼喚(相當令人心痛的聲音)。牠們知道自己是誰,長成我所見過心理方面最為平衡的人工哺育巴丹。
許多人工哺育的鳥擁有難以處理的行為問題:為引起注意的尖叫、狠咬和拔毛。這些行為極少見於親鳥哺育的鳥-被單獨飼養的尖叫鸚鵡除外。這種狀況對如此具社會性的生物來說絕對是不自然的。

親鳥哺育的鸚鵡
尋找年輕鸚鵡的多數人不會考慮由親鳥哺育的鳥。她們堅持擁有一隻已接受人工哺育的鳥,因為牠已經是溫馴的。多數由親鳥哺育的鸚鵡品種若養在年輕時,且在牠們身上花費足夠時間,很快會變溫馴。牠們往往要求較低,較少依賴人的陪伴-也就是說,若有機會牠們更能夠自娛。這意味一個大籠子、現砍樹枝、覓食玩具和其它豐富環境的事物。

兩隻比一隻更好
豐富環境的事物中最好的是一個同時飼養的同類夥伴。彼此互動的兩隻鳥遠比依賴人類陪伴的一隻鳥更為有趣!不過若要養兩隻鳥,必須知道牠們的性別,依據牠們的品種與飼主的意圖制定計劃。
若無讓牠們繁殖的意圖,養兩隻公鳥可能是明智的。母鳥占支配地位的品種比如月輪、牡丹鸚鵡屬、Poicephalus屬和折衷,兩隻成年母鳥不太可能無攻擊行為地共同生活,其中一隻甚至可能被另一隻殺死。
如果養了兩隻性別互異的鳥,牠們成年後會想要繁殖。這在室內小籠裡是不適當的,由於母鳥不太可能足以健康產蛋而不發生問題,除非被允許在籠外長時間飛行。

尊重妳的鸚鵡
有些人工哺育的鸚鵡被視為孩童的替代品。聽聽許多飼主在和自己的鸚鵡說話時自稱為「媽媽」!這並非健康的關係。無論妳多愛妳的鳥,請永遠別忘記牠們在生理與心靈上的需求,是身為一隻鳥,而非一個人的。試著站在妳家鸚鵡的立場。試著透過牠們的視角觀察牠們的生活,並致力於牠們所需。這對妳來說往往不是最便捷或省時的方式。但妳的鳥應永遠優先被考慮。那是個無依無靠的小靈魂,完全任妳擺布。尊重牠!牠的生命掌握在妳手中。請確保那是個美好的一生...


我準備好討論不希望出現的行為為什麼持續存在的最常見原因之一了。沒錯,這甚至發生在我做行為改變訓練和諮詢的一些動物身上。準備好沒?強化物的間歇性安排(Intermittent Schedule of Reinforcement)。妳可能會問「那是什麼意思」?讓我來解釋。

在此有幾個字眼我不會使用,其中之一是「不好的行為」。不好是什麼意思?它如何表現?它對動物來說可能不怎麼壞。動物可能覺得「有趣」。我認為不好的,別人可能認為還好。這跟我為什麼不用「好的行為」字眼道理相同。我用「期望或不期望出現的行為」來取代。我期望或我不期望。這些行為顯然對動物來說有其目的,但我不希望它存在。如果我不希望它存在,我要找出它對動物的意義。透過一系列的刪除和觀察,更容易讓我教導動物轉換成傳遞相同結果或意義的行為。

如果狗在挖掘,牠為什麼要挖?自得其樂?這是個常見的行為問題。許多人不喜歡自家院子滿地坑洞。院子裡有哪些讓狗去做的其它事情?如果沒有其它讓狗玩樂的方式,牠為何不挖?挖掘是不好的行為嗎?它常被貼上「不好」的標籤是因為我們不喜歡或造成我們的不便。

狗喜歡做的哪些事情對妳來說是可接受的行為?如果沒有,妳可以教牠一個。其中一個點子是教牠覓食。覓食是努力獲取自己的食物。覓食可運用在許多方面。透過玩具是一種方式。給妳家狗一些玩具。什麼?牠不喜歡玩具?再想一想。牠可能只是不喜歡妳給牠的玩具。玩具的價值永遠是動物決定的,而非我們。我們的角色是辨別牠對這些玩具感興趣的程度。我家有兩隻愛挖掘的狗。我也有兩隻愛叫的狗。多數情況下我都不希望出現這兩種行為。這不代表我不讓牠們到院子裡去。我會找出這些行為出現的目的,然後改變行為方向,好讓我和狗都有稱心如意的目標。團隊合作!我們共享這個家。我希望我們都能舒適愉快地住在這。

另一個常見例子是尖叫的鸚鵡。鸚鵡為何尖叫?牠的目的為何?受到挫折?吸引注意?缺乏如上述豐富生活的事物?這是不好的行為嗎?我知道這對生活在屋裡的人來說可能是不理想的。若鳥無法傳遞關心或需求這同樣也令鳥沮喪。如果吸引關注是鳥尖叫的原因,找到鳥已經知道怎麼做的另一種行為,比如吹口哨。然後強化吹口哨並伴隨關注。剛開始最有效的是在任何時間都強化替代行為。這也被稱為強化物的持續性安排。最難的是注意替代、希望出現的行為哪時候被展現。我知道,我老是看到它發生。

行為修改計劃初期,如果妳忘記強化替代行為吹口哨,鳥很可能迅速恢復成已經歷過、伴隨強化物的行為。這也被稱為再現(resurgence)。如同我前面提到,最難的部分是注意期望行為何時展現。如果我們錯過那個機會且鳥迅速恢復尖叫,我們已錯過時機點。就像是不希望出現的行為必須為我們再次發生,好讓我們明白自己已錯過。如果妳轉而要求鳥安靜下來,妳正好強化了尖叫,向鳥傳達尖叫確實帶來希望出現的結果(關注)。這是行為為何第一時間存在的原因。行為有其目的。

當期望或不期望出現的行為每隔一陣子便被強化,這就是所謂強化物的間歇性安排。以下是上述兩者的舉例。每當妳讓自家狗進到院子,妳同時提供一些妳已經確定牠會喜歡的覓食與互動玩具。隔天妳家孩子放學回家,讓狗出來但沒給玩具。狗到處找玩具。它們不在那裡,然後開始挖掘。挖掘每隔一陣子被強化。這會強烈維持挖掘行為。

每次替代行為出現妳就會走進相同房間,朝鸚鵡吹口哨強化這樣的行為。周六那天妳回娘家,妳的鳥持續吹口哨尋求互動。妳的配偶沒注意到這種期望行為。鸚鵡開始恢復成以前管用的尖叫。在十分鐘左右的尖叫後妳的配偶跑進房內對鸚鵡喊著他們再也受不了了。這可能已經向妳的鸚鵡傳達「啊,我現在需要尖叫十分鐘來獲得注意」。

強化物的間歇性安排可以強烈維持期望或不期望出現的行為。別忘了,這些行為規律適用於更多我們視為寵物以外的動物。它也適用於孩童和配偶。這些是我會用來修改動物行為問題的幾個方法。我常必須向家人們分享並告知我這麼做的理由。如果她們想要安靜美麗的院落,她們會樂意參與。當我在線上與客戶諮詢行為問題,我盡量讓全家人都參加。諮詢期間我會對孩童和配偶們使用正向強化。當我可以讓一家人團隊合作並確定替代行為、強化者和強化物的所有間歇性安排,那便是我知道這個行為修改計劃可能會非常成功的時候。在我幾乎所有的諮詢中我會向對方解釋我在諮詢的是「這些是該尋找的情境。妳聽,妳的鸚鵡吹口哨了。嘿,妳的狗是不是正走過來要互動?」

如果妳在尋求行為方面、辨別行為為何存在或在妳的照護下為動物提供豐富環境事物的幫助或建議,請參閱我們的服務列表。我們在世界各地線上幫助許多人和她們的動物。如果對我們的服務或哪種最符合妳的行為需求有疑問,請隨時與我聯繫。


我想表達我對單獨使用頸圈來改變行為的顧慮。如果需要一個頸圈,應伴隨以取下它為目的的行為修正計劃共同操作。否則,就我的經驗會有很多其它事情可能發生。如果單獨使用頸圈,它幾乎不會改變行為。單獨使用頸圈很多時候可造成鳥身上壓力和焦慮的增加。這能導致行為偏移,意味不希望出現的行為會轉移至身體的其它部分。此外脫下頸圈時,也會再度開始自殘。首先,確保讓鳥由鳥醫生診斷已排除醫療問題。若確定是行為問題,每隻鳥都是單獨個體,且每種自殘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一個計劃不會適用於所有問題。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頸圈,不過如果需要,請確保同時有適合的行為修正計劃。自殘持續越久,經歷的強化便越長。妳越快改變它越好。有時必須像處理分離焦慮(鸚鵡身上極為常見)的許多因素那樣進行維護計劃(maintenance plan)。注意那些可能再出現自殘的過往背景,並隨定期體檢修改妳的行為修正計劃。


  • Sally Blanchard. (2017, Sep). Anticipation of Need(預測需求). Parrots Magazine, 236, 20-22. (17/09/21):
最能成功避免寵物鳥問題的方式之一是預測牠們在特定情況下會需要什麼。了解哪些情境會導致負面行為並採取行動預防這些情境,是阻止它們發生的最成功方式之一。人們常覺得這是常識,但並未思考如何運用在自家鸚鵡的行為上。
多數鸚鵡是集體進食者。在鸚鵡面前進食卻不同樣給牠們吃些東西是不切實際的-對亞馬遜鸚鵡來說尤其如此。
我們鸚鵡夥伴開始尖叫的其中一個時間點是我們回到家時。這是不應被忽略的正常迎接行為。踏進家門並立刻口頭和牠打招呼,再到籠子前和牠說話,或許給些特別的點心。這會滿足牠對迎接自身族群的需求,就跟妳離開時告訴牠妳會回來一樣,這會在妳外出時增加牠的安全感。這些互動都有助於避免尖叫行為增加。
因為自己不夠注意鸚鵡在做什麼就要鳥上手而被咬的人數總是讓我驚訝。
若身為鸚鵡飼主的我們可以停下來思考鸚鵡開始尖叫前通常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能更理解行為出現的原因。如此一來我們能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或情境來轉移甚或避免行為問題。鸚鵡的惡行在牠們遭遇問題時可以成為牠們的溝通方式。如果我們忽視這種溝通,惡行將持續且可能變得更糟。若我們學著預測自家鸚鵡的需求,並在惡行出現前處理它們,我們能創造出鸚鵡與人之間更成功的關係。


  • EB Cravens. (2012, Jan). 年長鸚鵡的特殊需求. Parrots Magazine, 168. (17/09/04):
最近我的鳥類自然飼養系列(Bird-Keeping Naturally series)有位訂閱者在回覆欄寫道:「我想知道更多關於年長鸚鵡的飼養資訊」。這無疑是我內心重視的主題,因為我有許多年長鸚鵡,有些是領養的,有些是由我手餵且陪伴我超過25年或更長的歲月。

多數情況下,這些鳥是我最珍愛的鸚鵡。我與牠們的感情發展超過十年,加上精采的生活體驗和牠們現今被證明的理解能力,是我珍惜牠們的主因。此外,比起年輕鸚鵡我更加擔心牠們。

在我們鳥舍中的年長鸚鵡往往會獲得特殊照顧。我更敏銳地觀察牠們,每天多餵牠們一些,讓牠們能挑選自己體內需要的營養。當鸚鵡達到30或40歲,我覺得真的是時候以各種方式讓牠們盡可能使自己過得輕鬆。牠們優先獲得籠子高處的棲木與晨光,牠們很少感受築巢壓力,若風變大或氣候惡劣牠們會被仔細監測,特別是冬季或雨季。

運動能力的改變
檢視老化鳥的活動程度時,往往會注意到牠們四處移動的速度不比年輕同類輕快。藉由棲木攀爬、以嘴或爪爬下網格,或短暫的飛行降落,這有時能判斷一隻鸚鵡是否罹患關節炎。我認為人工飼養的生活在鳥身上產生許多關節與結締組織的壓迫。一旦牠們度過20歲大關,牠們可能會感到些許疼痛。當然對鳥來說,忍受不適而不表現出來是慣例而非特例!

我們為所有老化鳥提供積極補充品如葡萄糖氨(glucosamine)、MSM(methylsulfonylmethane 一種有機硫化物)、草本生薑或兩週一次少量的南非鈎麻(devil's claw 一種藥用植物)幫助對抗關節炎。這僅是我們為年長鸚鵡制訂的草本治療之一。我們也定期列入乳薊粉加強肝臟功能、蒲公英葉強化腎臟及泌尿系統、蔓越莓乾、南瓜籽,當然也在飲用水中供應每季十天的citrus bioflavonoid (GSE 柑橘生物類黃酮)以擊退寄生蟲,並幫助修復、降低細菌或真菌感染。

營養的酵母、螺旋藻與皂土/膨潤土(Bentonite clay 一種白色無機礦物黏土)是給年長鳥的其它定期補充品。不過我們並非數週每日同一時間不斷提供給牠們,除非有特殊問題出現,我們更傾向「少量即可」的方式,並一週兩次於飲食中添加調味粉末。

珍惜所有捕於野外的鳥
所有的繁殖情況中,年長鳥,尤其是妳若夠幸運將野外捕捉鳥單獨飼養,牠會是鳥舍裡最令人垂涎的鳥。牠們的基因線明顯是有限且最終將無法再使用的。我們希望能極為謹慎地守護這種鸚鵡以延長牠們的抵抗力與健康,使牠們也許,有機會在遙遠的未來再次被倚賴繁衍無親屬關係的後代,以保留我們一直以來所致力的近血緣繁殖(breeding line)。

五至六年一窩蛋並非不可能。這特別讓母鳥獲得活力,並使配偶建立非常強烈的築巢熱忱以完成撫養一到兩隻雛鳥的艱鉅任務。我其中一隻擁有文件證明的48歲亞馬遜,以這種方式繁衍後代從未失敗過。最近一次繁衍是在四年前,而那隻精明母鳥的後代才剛在本季擁有第一窩雛鳥。

未繁殖的情況下,順從的野外捕捉成對鸚鵡對於羽翼未豐、剛從育雛室移出、需要學習榜樣的同種手養鸚鵡來說,是無價的導師。有些曾是野生的鸚鵡在正確的群體行為中受過太徹底的訓練,無論在大型社交飛行或與幼鳥相鄰的鳥舍中,總是攻擊和自己同類的幼鳥。

這是較先進的鳥類飼養方式,而唯有最堅定的鳥類飼養者才會持續花時間考慮這些年長鸚鵡的價值。但是,我們希望播下僅有的一些「觀念種子」能促使現今愛好繁殖的社群開始注重每一隻後代的品質。年長鸚鵡擁有太多能教導每一隻同種後代子孫的經驗。如果有野外捕捉並進口的鸚鵡在妳的鳥舍死去,而牠未充分利用於訓練與其同種的手養後代,鳥舍中的保育會受到巨大的負面衝擊。

我再次重申。我管理的The Perfect Parrot中,年長鸚鵡所帶給我的樂趣是最寶貴的。若妳目前有年紀較大的鸚鵡,這是個成功的例子。若妳在10、15年中仍然擁有牠們,這甚至是更大的成功。我的目標包含有一天能擁有一隻60歲的亞馬遜!

關於退休
多年來April和我已從飼主手中領養許多鳥。當鸚鵡繁殖者不再熱衷於努力賺錢,然後發現在公開市場刊登廣告時,很多她們不再需要的鸚鵡無法賣出,一些飼主乾脆將鳥送走。我們形成鳥群的主要模式是透過這種方法獲得小黃帽、五彩金剛、好望角與更多鳥種。我們這麼做並非為了取得更多鸚鵡─天知道我們不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餵食!我們是為被收養者自身的生活品質而為之。

這些鳥很多都已相當年邁,且在無數的歲月間作為種鳥。若妳願意解放由我們人類加諸於牠們身上的壓力或訴求,我們的看法是牠們應得到在牠們認知以外的,一個退休生活。退休對不同的鳥意味著不同事情。我們至少嘗試在任何情況下,為獨身多年、沒有理毛配偶的鸚鵡提供同鳥種的異性伴侶。

比如,我們接下一隻在她前家庭中並不快樂的母五彩金剛,六年裡照顧、愛護並與其牠五彩金剛在戶外受訓,最後確定只要她對人類的情感依然存在,她將永遠無法接受其牠同種夥伴。一旦我們將這隻母鳥轉予我們完全信任、信譽良好的領養/救援機構,她立刻恢復活力,開始以滿懷熱情與溫柔對待所有的相關照顧者。她甚至學習與有相似經歷的五彩金剛分享食物和空間。有時在妳車上無精打采的鸚鵡,會在移至另一個穩定的家之後恢復活力。

當然,有些鸚鵡身為多年的手養寵物鳥而變得太愛搞破壞且多疑,無法信任或接受親密的鳥類友誼。所以對於這種狀況,我們試著提供選擇或尋找牠最喜愛、以人為本的可能性。可以製作玩耍盒子和隱藏處,以滿足某些受到生物欲望吸引與對人有印痕行為的母鳥。單身公鳥通常只需給予大量分散注意力的東西,咀嚼、探索用的新玩意,戶外活動時間以及與其牠鄰近鳥的接觸作為激勵。有些公鳥對待一起退休、曾作為寵物鳥的母鳥過度具侵略性,不過藉由耐心可以改變牠不正常的行為。

在以年長鳥組成配偶的情況下,我們試圖擴展牠們在過去已擁有的生活經驗。若一隻獨身寵物鳥不曾體驗巢箱的樂趣,我們會在牠去世前提供一些牠們可能會玩的東西。若是經歷數年繁殖的育種對鳥,我們讓牠們的周遭環境變得更自然,當然也拒絕讓牠們再有繁殖的機會。相當年邁的鳥能一年「play house(築巢)」一次,但因太過年邁而無法孵蛋並完成任何週期是最好的狀況。這對我們來說是更好的,也符合大量、全國性,且需要一個好歸宿的鸚鵡過剩情況。更多數量的鸚鵡「從來不該」是目標。

我的緩慢作法是務實地衡量身為一隻被豢養的鸚鵡,牠被迫於數十年間過著怎樣的生活。數個月緊密觀察以確定牠的主要好惡、生理與心理需求,再建構一個與我們結論相符的棲地和生活習慣。這肯定需要時間和一些想像力,但在我看來,年長鸚鵡,美國優良與惡劣的養鳥社群中的倖存者,相當值得我們提供牠們最好的。

註:若妳選擇飼養年長鸚鵡,獸醫帳單將會出現。以良好善意接受它們,當金錢用於照顧無助動物時無疑會獲得數倍回報。作出妳的醫療選擇時心中謹記一件事─鸚鵡的最佳利益乃基於妳與妳的獸醫根據經驗所提供的意見。謝謝,願主保佑妳。


  • Neil A Forbes. (2007, May). 健康檢查─何時以及為何該帶我的鳥去看醫生?. Parrots Magazine, 112. (17/08/31):
多數讀者對於鳥類明顯仍是野生動物的這個事實並不陌生。牠們已進化數千年,並伴隨「我今天如果看起來像在生病─某個傢伙會吃了我」的認知。
有鑑於此,鳥類盡可能延長生病徵兆的隱藏時間,所以一旦看得出鳥生病,牠已經病得很重了。在形成臨床問題之前試圖察覺疾病是更好的,而非等到鳥瀕臨死亡時。

檢查新成員
我們習慣在買下房子、車子或馬匹前先檢查它們。儘管買下一隻鳥所隱藏的問題很大,仍然很少有飼主費心為鳥檢查。我們常聽到這些理由─「牠很會吃」、「牠很會叫」、「牠的羽毛看來很不錯」或最糟的「牠看來很不健康」或「牠住的環境太可怕,我必須買下牠,因為我不能丟下牠」,我們知道很多飼主簡直買下一顆定時炸彈。
有些保險公司相當明智地要求鳥在投保前需經過檢查,即便如此,她們沒有說明哪種形式的「檢查」是必要的。

應該檢查什麼
與許多「鳥醫生慣例」相符,我們提供與鳥(就數據而言,牠來自哪裡、牠可能感染何種疾病和可能的風險)和飼主(開支多少能讓她們覺得寬裕)相襯的不同級別測試。可提供的測試範例如下。
  • 銅牌測試:全面體檢(從頭到腳,包括泄殖腔、體重、身體狀況),若養在戶外要做糞便寄生蟲檢查,外加鸚鵡熱血液測試。
  • 銀牌測試:如上述,外加共生菌的糞便測試、血液方面的驗血貧血測試、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跡象。
  • 金牌測試:如上述,外加生化參數的血液測試(如血液蛋白、腎功能、肝功能、鈣代謝、鋅中毒),以及PBFD和多瘤病毒的血液測試。
  • 白金測試:如上述,外加以X光尋找、檢查骨骼肌和內部的前胃擴張症(PDD)徵兆。
客戶會質疑:「我知道我的鳥很健康,為什麼還要驗血?」現實情況是,我們會相信並希望我們的鳥是健康的,但很遺憾,問題往往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潛伏。因此不僅是尋找隱藏疾病(即無臨床症狀或潛在疾病),鳥的血液測試也有極大價值,因為我們從鳥具體的正常血液數值中取得更多資訊。若妳的鳥在看獸醫時是病著的,她們將盡所能檢測鳥罹患的確切病徵,並進行正確補救措施以達到迅速且完全的康復。

為達成目標,她們通常會做血液採樣。血液正常數值會與最初對所有相同鳥種做的「教科書標準數值」對照。這些標準數值將代表該種鳥類,無論在鳥舍、住家或籠中,所有年齡層、性別、飲食、繁殖、非繁殖等等狀態。因此雖然妳的鳥實際出現病徵,且牠的血液數值異常,它們可能仍在「教科書標準數值」的正常範圍中。這樣一來,血液結果將無法幫助獸醫給予正確的治療。相反地,若她有妳家鳥的正常數值存檔,她可以輕易為妳的鳥個別比較後續採樣,並確認是否正常。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檢疫與測試新成員不僅對該鳥有利,更重要的或許是對妳飼養的其牠所有的鳥有幫助,因為妳減少引進某些可能會影響牠們的疾病風險。總之,我們會建議所有新成員在獸醫那做某種形式上的檢測。

「但我的新成員有附帶證書─我當然不需要讓牠做體檢」
如果仔細看證書,它通常會聲明「(日期)採樣提供給實驗室,(年份)未檢測到疾病證據」。這樣的證書有兩個破綻。首先,即便使用良好的實驗室檢測,就算疾病存在,許多疾病在某一階段仍能取得陰性的結果。其次,無法保證鳥是否曾與受感染的鳥、職員、設備或交通工具接觸。

年度體檢
妳的鳥一旦被賦予健康證明書,不與任何健康狀態未知的鳥相處當然是必要的。若妳的任何一隻鳥真的離開妳,並在回來前與任何鳥相處,應視其為新成員重新隔離檢測。只要妳的鳥沒有與任何健康狀態未知的鳥相處─新傳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不大─待到年度體檢時,要求將降低很多。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建議驗血,包含血液細胞和化學作用,加上排泄物的細菌測試。

當牠「看起來很憔悴」
首先-在寵物鳥身上會出現哪些健康欠佳的跡象
  • 活動量降低、嗜睡、以兩隻而非一隻腳站立,或更糟的仍以兩腳站立且用嘴勾在籠網上
  • 說話或唱歌次數減少
  • 失去或降低聲音
  • 吃更多或更少食物
  • 體態(以感覺覆蓋於胸部的肌肉來評估)或體重耗損
  • 所有身體的異常分泌物,如口中(包含嘔吐)、眼睛、鼻孔、耳朵、尾脂腺
  • 排泄物外觀改變(顏色、成份、水份含量)
  • 排便或排卵時過度緊張
  • 身體的任何部位有任何不正常的腫塊或色斑
  • 掉毛、羽毛狀況不佳、羽色異常、換毛失敗
  • 張嘴用力呼吸,或尾巴隨呼吸上下擺動
  • 翅膀、腳癱瘓或更常躺著,自然姿勢上的改變如尾羽低於正常位置,或縮成一團
  • 打噴嚏或咳嗽
  • 自任何位置流血
  • 或者─就是不對勁,但不確定問題出在哪
基本上,若妳察覺任何異常,妳必須盡快帶牠去看鳥醫生。

當牠死亡
「太遲了」,我聽見妳這麼說。不盡然。絕大多數的鳥因某個環節出錯而死亡,並非單純歸咎於年老。若獸醫能查出問題為何,該成因便有望在日後避免。筆者在上週與一位飼主連繫,飼主收假返回的隔天,兩隻鳥在十分鐘內相繼死亡。悲慘且令人不安的情況。迅速評估顯示兩隻鳥因不沾烹煮製品過熱,導致鐵氟龍中毒而亡。對此一事實的認知無法挽回她們深愛的鳥,但這將避免其牠的鳥在未來死於相同原因。當飼主還養著其牠的鳥,驗屍檢查是最重要的,如此一來若死因具傳染性,任何對其牠鳥的風險將能被解決。

飼主能做什麼來幫助醫生
  • 仔細的日常觀察─排泄物檢查、評估日常食慾、活動、玩樂和說話量
  • 每週的體重檢查
  • 擁有完善設備、經驗豐富的鳥醫生
  • 保險,在牠任何時候變憔悴的情況下,使妳能為妳深愛的鳥負擔最好的照顧。

  • Dr Tariq Abou-Zahr BVSc ECZM Resident (Avian) MRCVS. (2017, Jul). Why We Shouldn’t Hand-Rearing Parrots(為何我們不應人工養育鸚鵡). Parrots Magazine, 234, 30-32. (17/08/04):
對許多決定養一隻鸚鵡當寵物的人來說,根本沒考慮過可能選擇由親鳥養育出的鳥。妳何必這麼做?親鳥養育的鳥永遠不會像牠們被人工養育的同伴那樣極度「天真溫馴」或「可愛順從」,此外就連接近牠們都要費上大量時間和精力。人工養育的鳥被默認為是溫馴的-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答案。大眾雖然很可惜尚未接觸到訊息,但為主流寵物市場產出人工養育、經歷銘印作用的鸚鵡擁有幾項已知缺點。
最近BBC紀錄片「相信我,我是個獸醫(Trust Me I'm a Vet)」播放關於飼養鸚鵡的片段我很有興趣,其中推廣了人工養育遠不如親鳥養育更適合當寵物的訊息。值得關注的還有商業化人工養育鸚鵡在歐洲幾個國家如荷蘭和奧地利,目前因動物福利的緣故已成為違法行業。

銘印問題

人工養育鸚鵡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剝奪幼鳥為建立正常社交與性行為而與同類接觸的需求。由人類飼養的鳥很容易長期銘印在她們身上,成熟後往往較偏向視人類為社交和性方面的伴侶。展現程度隨鳥種而稍微不同,不過巴丹是出了名的極易受這些問題影響,且最不擅於應對。已銘印的鳥常對自己的飼主展現不當性行為,如求偶和自瀆,時常對與人類的接觸表現出強烈偏好,即便其牠的鳥就在附近。飼主未回饋這些性行為,或幾乎花費自己所有時間與自家鳥社交互動都能造成問題。有項研究顯示雄性鸚鵡的銘印比雌性更強烈,其主張由人工養育導致的性銘印程度在性別上可能有差異。
最終,若鳥視人為滿足自己社交/性繁殖的主要來源,人成為牠的「族群」,牠不再明白物種上的分界。當那隻鳥被侷限在籠中,而牠其餘的「族群」遠離牠,包含牠選為潛在伴侶的人類,這會帶來極大的壓力,對鳥來說也容易受到相當大的挫折。在野外,多數鸚鵡正常作息的生活期間會花上幾乎所有時間待在其牠鸚鵡附近。這包含棲息在內。即便是獨自在籠內棲息,沒有其牠鳥在附近慰藉也與許多鸚鵡的正常行為模式相悖。
鸚鵡本能上是群居程度非常高的動物,一旦牠找到伴侶,通常會形成非常緊密的關係,深情地替對方理毛(allopreening)並幾乎永遠伴隨彼此。最後牠們會開始交配且考慮尋找巢穴養育後代。親鳥養育、未銘印在人身上的鸚鵡會找另一隻鸚鵡來履行。人工養育、已銘印的鳥往往找人替代。
那個人對牠的「暗示」沒反應時,鳥變得更加沮喪。特別是那個人接著對自己的丈夫/妻子/朋友/孩子展現情感、鸚鵡待在籠內而對此無可奈何時。
是這種挫折造成以不同形式表現出的嚴重心理創傷。起初,可能會有尖叫和/或攻擊問題。雖然人們通常明白鸚鵡會挑一人作為伴侶並成為所謂「單一人的鸚鵡」、對其她家庭成員展現攻擊行為,她們往往不瞭解鳥為何對牠們所選定的人類「伴侶」展開攻擊。

破壞羽毛

若鳥變得太過沮喪,牠可能對任何可觸及的人攻擊發洩,包含牠最愛的人。除了攻擊,過多噪音和尖叫也常在這種情況下發生。隨著攻擊,鳥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常被關在籠內,和自己選定伴侶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這進一步增加問題,讓鳥更感到沮喪,引起甚至更深的心理創傷。
當鳥再也無法應付自身挫折,並需要額外的「應對機制」,最常見的結果是破壞羽毛的行為-咬毛。我已數不清我見到咬毛鸚鵡多少次,而飼主認為牠是「無聊」或感染蟎蟲。當妳詢問她們過去的經歷,幾乎無可避免都是人工養育的鳥、單獨飼養、生活基本上都待在籠裡(即便牠每天出籠2-3小時)、絕大部分與其中一個家庭成員配對。身為不斷重覆聽到相同故事的禽類獸醫,這讓我沮喪至極,我確定如果我遭遇其中任何一件事也會把自己的毛拔掉!
咬毛不是這種情況下的唯一結果。有時會出現泄殖腔脫垂,母鳥也會在籠底重覆產蛋,以及最壞的情況下,破壞羽毛行為可發展至自殘。看到鸚鵡真正在殘害自己,造成極可怕的皮炎病變感染,有時露出下層肌肉的病例實在令人心碎。對如此重覆不斷的鳥而言,安樂死往往是最溫柔的選擇。
這種情況最困難之處在於試圖解決它。許多面臨上述問題的人一旦發覺行為問題的可能原因,便決定納入另一隻鳥做為牠的夥伴來解決。問題是,鳥在年幼時一旦銘印在人身上-就永遠保持了。假如牠順利回應新夥伴而未展現極大攻擊性,新來的鳥對牠來說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佔有一席之地,不過就我多數的經驗,那隻鳥仍會更偏愛人類陪伴,牠還是會對人類飼主展現性行為且在許多情況下,牠會繼續咬毛,並以沮喪的狀態生活著。對我來說解答分兩部分。繁殖者應停止生產完全經歷銘印的鳥,人們在取得鸚鵡幼鳥時應伴隨其牠鸚鵡幼鳥,而非牠們單獨一隻!

完全銘印與社交銘印

儘管截至目前,狀況最少的是那些由親鳥養育的鳥,但不可否認仍有必須接手的時候。例如親鳥拒絕養育自己的後代、單親或失去雙親的鳥。這些情況下,繁殖者不接手牠們必然死亡。這些情況下,人們需要仔細思考她們養育鳥的方式。在育雛器中的各別空間養育鳥將造成鳥的完全銘印。反之,在集中幼鳥的空間共同照顧將形成社交銘印-鳥仍會對人類有某些程度上的銘印,卻隨時與其牠鸚鵡共處,仍然認清自己是隻鸚鵡。
雖然這些鳥仍可能承受行為問題,也可能比親鳥養育的鳥更容易有諸如破壞羽毛行為等問題,有充分的科學證明幼鳥在一起照顧時,發展異常行為的風險大大降低。理想情況下,共同照顧幼鳥的空間會容納年紀與品種相似的鳥。不過,即使品種和年齡層混合也可提供良好效果,對鳥來說也是比單獨飼養更好的方案。我個人的看法是各別養育再單獨售至寵物家庭以動物福利角度來看並不妥善,這種做法真的應被禁止。
值得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繁殖者如今在遠離這些事,且在鳥界中出現一定程度的自我調整。有幾個讓幼鳥共同成長的大型機構最終維持穩定繁殖能力。只有一隻幼鳥、除了人工養育別無選擇,並產出完全銘印的鳥,這樣的情況我懷疑是否合乎道德,人們必須承認在權衡之下,繼續這條路是否符合鳥的最佳利益。

親鳥養育的鳥能成為好寵物嗎?

儘管親鳥養育的鳥真的不是天生溫馴,一般甚至恐懼人類,有時達到相當明顯的程度,在親鳥養育過程可採取一些步驟以提高產出鳥更穩定、更順從的機會。有科學證明以偶爾接觸新生幼雛為例,可讓鳥同等享受鸚鵡和人類的陪伴。這包括一週總共五次在還給親鳥之前,接觸新生幼雛20分鐘。雖然這對相當不滿於任何巢箱干擾的親鳥來說可能不容易,若有親鳥允許這樣做,這是個產出穩定、由親鳥育雛,且有成為良好寵物鳥潛力的理想方式。當然,有些親鳥不會允許,試圖進行可導致殺嬰或遺棄。
所謂的共親職(co-parenting)也是種透過親鳥養育後代,但人類通常在清晨和傍晚補充餵奶的手法。某些情況下這會持續至羽翼豐滿/斷奶,有時繁殖者會將羽翼接近豐滿的幼雛移出巢外,以便完成短期照顧。更進一步的研究需考量這些鳥常出現的異常行為,不過初期報告顯示共親職是產出由親鳥養育、穩定且具有良好寵物潛力,大有可為的做法。
即便完全由親鳥養育,若在夠小的時候接手(剛好斷奶期)並給予大量時間和以獎勵為主的訓練,往往會成為良好穩定的寵物鳥。不過這種情況通常需要時間、知識與經驗,對養鳥新手來說可能不太適合。

結論

人工養育牽涉到鸚鵡對人類的銘印作用,使鸚鵡越過其牠同類向人尋求社交與性方面的滿足。人們如今相信人工養育往往要對我們在寵物鸚鵡身上見到的廣泛福利問題負責,包括咬毛和自殘。
單獨人工養育並產出完全經歷銘印的鳥是許多人認為應列為非法的作為,如其它幾個歐洲國家所制定的一樣。反之,與其牠幼雛共同養育和產生社交銘印而非完全銘印是更好的選擇,儘管不容易降低異常行為至親鳥養育者所表現的程度,特別對於因公/母鳥缺乏育雛能力或喪親而無法選擇由親鳥養育來說它是很好的折衷辦法。有些技巧可應用在親鳥養育,例如接觸新生幼雛或共親職,這可使鳥溫馴,卻無銘印。這些鳥可能是最適合寵物生活的鳥類。最重要的是,鸚鵡乃群居物種,牠們應隨時有其牠鸚鵡的陪伴。雖然如果飼養鸚鵡的做法正確我完全支持,但我覺得把一隻寵物鸚鵡養在籠內的日子需要終結。


  • Sally Blanchard. (2017, Jul). Review of behavioural basics. Parrots Magazine, 234, 22. (17/08/02):
許多與貓狗一同生活的人在理解牠們的需求和行為上有些直觀。或許因為這些是真正被馴化的動物,我們已視牠們為寵物養了數百年。由於鸚鵡仍有野鳥本能,對我們起居室裡的生活有許多自然的野性反應,牠們的行為更難以理解。我認為與鸚鵡擁有成功的關係需要直覺和對良好資訊無止境的探索。
  • 不切實際的期望
我認為人們遇到自家鸚鵡方面的首要問題是基於她們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當然,問題不是出在鳥的表現,而是飼主期待鳥成為牠們所無法成為的。
許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是依據一般概念。例如,很多人買灰鸚是因為她們知道,「所有灰鸚說話能力都很優秀」。有些灰鸚並不健談,若自家灰鸚不符合這樣的刻板印象,人們會非常失望。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說話能力最好的鸚鵡,是那些在生活中接受人們大量引導互動者。
另一個例子是有些人認為巴丹會終其一生維持愛的依賴,或她們的鸚鵡會永遠保持孩子般的個性。現實是,和所有動物一樣,鸚鵡會成熟且達到不同的生命階段,牠們的需求和個性會改變。期待一隻年輕的鳥永遠保持天真美好性格只會招致失望。不切實際期望的唯一解法是透過閱讀有品質的資訊,並和長期與特定鳥種成功共處的人們對談來獲得知識。


忽略問題並不會使它消失!據我們所聽到的故事所述,數年來金剛Sam與他第一任飼主生活時腿部長了一顆瘤。第二任飼主帶他就診,獸醫說那是囊腫,不必擔心。第三任飼主直接帶他到我們這。他非常瘦弱、中度貧血,且儘管這個月在我們這治療,這兩者仍沒有改善。我們決定移除巨大的腫塊,它看來一點也不像囊腫!手術進行順利(見原文留言處的照片),Sam立即受到支援與治療需求。這駭人的物體重4.7盎司(134克,大約是一隻藍冠太陽、彩虹吸蜜或過胖和尚的重量),尺寸為3.5*2.5*1.5英寸(9*6*3公分)。在這個病例中,忽略它並不會讓它消失,腫瘤可能是Sam瘦弱貧血的原因。我們會將樣品寄給世界知名的禽類病理學家Drury Robb Reavill博士,讓她告訴我們那是什麼。人們經常要我替鳥檢查看看腫塊,然後告訴她們那是什麼,但即便是她也無法單看照片就能診斷出來!今天學到的可能是我們以前重覆過的故事,不過這則案例很好。如果妳家的鳥有哪裡不對勁,請勿等待並眼看它惡化,讓它受到照護!此外,若妳從一位感覺對鳥不太了解的獸醫那邊得到建議,多跑些距離去找真正知道自己在對鳥類做什麼的獸醫。


  • Megan Matthews. (2017, Jul). What Makes a Parrot a Parrot?. Parrots Magazine, 234, 18-20. (17/07/11):
喙部尖端也包含赫氏體(Herbst corpuscles)。這些封閉神經束不僅提供喙部的觸覺資訊,也讓喙對疼痛敏感。因此鸚鵡的喙除非有生長上的問題,否則不應修磨。

慢性鼻竇感染可導致不斷彎曲或比另一側更長的喙。

只有幾種罕見鸚鵡具有相當特定的飲食,多數鸚鵡都是奉行機會主義的雜食性動物。鸚鵡幾乎會吃掉牠們覓食時所遇到任何可以吃的東西。每一天都能囊括樹葉、花苞、堅果、種子、漿果、蔬菜與所有類型的農作物、甲蟲幼蟲及昆蟲-甚至觀察到牠們吃路殺動物。這是為何有這麼多鸚鵡專家建議多樣化的健康食物而不僅止於顆粒或加工飼料的原因之一。

鸚鵡有對趾足(zygodactyl feet)。意味它們兩趾在前且兩趾在後。有這種足型的鳥最常出現在攀爬類。啄木鳥科與杜鵑科的鳥也和某些貓頭鷹一樣有對趾足。走鵑(Roadrunners)是杜鵑科的成員,儘管牠們不被視為攀爬型的鳥但也有對趾足。值得注意的是鸚鵡每支腳趾內的骨頭數量不同。鸚鵡的腳也有些微差異。例如,我發現凱克的兩支前趾看起來比其牠鸚鵡靠得更近。也許是因為牠們住在樹冠層,花費大量時間跳躍而不僅僅是攀爬?

幾年前有個關於鳥類視力的節目。它基本上解釋說鸚鵡視力敏銳到足以看出我們臉部微血管顏色的變化,進而確定我們處於哪種情緒。

多年來在生物學上探索出各種定律和規則,其中一種被稱為「Gloger's rule」。這種定律指出,生長在高濕度環境的溫血動物其皮膚、毛髮或羽毛中容易擁有較暗的色素。雖然實際的羽毛色素可能是褐色,它的結構會使羽毛呈現藍或綠色。很多亞馬遜飼主注意到的一個例子,是當她們鸚鵡的亮綠色羽毛浸濕,水阻止我們看到結構色,我們只能看到羽毛中的色素。在為何熱帶鳥種的羽毛色彩變得更豐富且更深是有益的研究中,研究員表示潮濕氣候下的羽毛剝蝕地更快,因為它們有更多細菌滋生。較暗色的羽毛較不容易分解,所以擁有更多色素和色彩的鳥易於擁有更健康的羽毛。

鸚鵡是鳥類當中最瀕危的科別之一,沒有我們幫助強化世界各國政府對環境上的關注,很多將隨著其它K-擇汰物種自野外消失[1]。當然,這對生活在我們稱之為地球的生物圈上的所有動植物來說都是如此。

[1] K-擇汰物種(K-selection)是擁擠的生態區位中強而有力的競爭者,並更集中投資在較少的子代,每一個子代個體有比較高的機率存活到成年。


Koko似乎真的喜歡狗的陪伴。當狗經過時我透過他在自己籠內展現的行為觀察到這點。狗的存在可以是種正向強化劑,或對於我所要求做的行為來說是種懲罰。讓狗和鳥在外共處對彼此都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絕不鼓勵這件事,那些拍攝牠們待在一起的影片讓我起雞皮疙瘩,因為我知道可能發生的後果。我們為許多原因搭起這座懸掛遊戲場,提供牠們共同出外放風的另一個安全區域便是其中之一。Koko有支斷掉的翅膀無法飛行,所以我不擔心他飛離遊戲場。不過他可以滑行,這是牠們不會在未受監視的情況下共處,也絕不讓Koko在地上活動的原因。Koko已經先在他的遊戲場之後我才帶狗進這間房,期望這種幾乎安全的正向強化劑能繼續強化這個行為。當我們了解更多,我們能做得更好。


  • EB Cravens. (2017, Jul). Complete Psittacine-Encourage Foraging Activity(鼓勵覓食行為). Parrots Magazine, 234, 10-12. (17/07/03):
現代的鸚鵡飼主已聽過許多跟「覓食」和「覓食技巧」有關的事。這對數十年來將鳥類飼養重點擺在改善,也就是,豐富我們寵物鳥及繁殖鳥的生活環境,同時給予牠們全方位的心理刺激好讓牠們保持忙碌的鳥友來說並非那麼令人驚訝了。

食碗對我們的鸚鵡可以說是一種刺激、一場冒險,會遭遇的事、被藏起來或料想不到的物件、幾週未出現的特別好吃的食物,以及被混入普通綠葉鮮蔬中最愛的東西。

我們供應兩倍之多的鸚鵡的每九到十個食碗彼此不同。多年的照護鸚鵡對鳥和寵物鸚鵡教會我,牠們依鳥種、喜好甚至偏愛所吃的幾乎有些微差異,根據過往被迫吃下哪些營養食物。我為何還要繼續提供大量滋養丸給過去顯然吃了80%而光是看到那些色彩斑斕的東西就感到厭惡的黃帽亞馬遜?這顯然既浪費鳥食和錢,對我深愛的兩隻領養鳥來說也只不過是持續不斷接受食物的戰鬥。

所以Kermit與Charli每餐撒在牠們濕潤、烹煮過、一些給起來不會讓我內疚的食物上的滋養丸不會超過五或六顆,並保持供應其它更完善的大量飲食以滿足牠們的營養需求。

但我離題了。在每日食碗中覓食是身為養鳥人的藝術。這是設計者的任務,為完成鸚鵡飼主日程表的真正目標-每一次給食期間都盡可能讓妳的鳥待在進食位置。

妳的鳥如何進食?
妳的鳥每餐都花30分鐘品嚐和四處搜尋覓食嗎?牠們有在爬離時,為了咀嚼牠們一開始推開但現在想起還沒吃的東西,而停下回頭再待10分鐘嗎?還是牠們在要吃的時候到處閒晃,偶爾轉過頭用一隻眼盯著食盤,好像幾近厭惡於缺乏選擇性或覓食的可能性。我始終想讓我的鸚鵡們趕到新填滿的食碗旁。這不僅表示牠們完全餓了、準備補充營養的食物,也展現出牠們對進食位置型態的興奮-對被豢養、顯然只能被迫吃下飼主在一年365天同一時間地點所選擇供食的鳥群來說,這是鳥類養護上的極大成就!

所以讓妳的鸚鵡去食碗「覓食」的第一步是創造出每一天的樂趣,飼主透過盡量不同的每日飲食來執行這點。這可能是餵食當季特產,與來自市集或雜貨鋪、只在每年某些特定時段供應的食物。這可能包括秋天小顆、酸又熟的蘋果,或可以只切一半和整顆餵食的梨,讓鳥啃食果皮、葉柄、果核及營養的果肉。如果妳有辦法接近果樹,別忘了討些完好乾淨的莖葉與樹枝作為全天然的飲宴。

我們每天都試著改變我們鸚鵡的飲食。冰箱塞滿出自我們備料食物中洗淨留存的南瓜或西葫蘆籽,各式發芽的白花子或綠豆、扁豆,剩下的甜菜根或紅蘿蔔頭,全麥麵包皮,週末派對上未完全爆開的玉米芯等等。添入日常食盤時,這種食物改變了鳥體驗食物的多樣性和動力,妳的寵物鳥或繁殖鳥不必總是想要吃掉妳放在盤裡的所有東西,覓食的很大部分與挑揀和選擇、暫時把一些東西擺一邊或將它們全數拒絕有關。那才是覓食該有的樣子,對吧?一旦餵食地點成為一個讓鸚鵡感到有趣的位置,這些鸚鵡的心智敏銳度會在對搜尋、偵查與本能進食的選擇機制上有所提升。這就是我們運用精緻、想像力豐富的鳥類營養食物的目標。

提供覓食經驗的第二個問題,是始終讓我們的鳥在碗內找自己偏愛且首選的食物時稍微困難一些些。這可以是把小粒的紅小米簡單地灑進烹煮濕軟的混合早餐中,讓這些酥脆的小種子黏在蔬果上。現在鸚鵡揀起一片蘋果或葉用甜菜時遇到更複雜的問題,是先吃卡在上面的乾燥種子,還是避開或丟掉它們,或像吃沙拉一樣全部一起嚼。提供鸚鵡帶皮香蕉、帶殼堅果、帶莢豆類、被隱藏的蔬果果肉,以及連花帶莖的植株和剛發芽的花園植物,都只是讓我們的鳥更努力獲得每日飲食的一些方式。在較大型鸚鵡甚至金剛尺寸的情況下,提供一定量的小型鳥種子意味相較於吃較大、脂質豐富的食物,牠們將不得不花更長時間咬碎和進食。

餵食清晨蔬菜和烹煮混合物的某些日子,我會帶上一把葵花籽作為覓食物和獎勵品。在17隻或更多的鸚鵡當中這實在是微乎其微的食物量,但要知道如果葵花籽是會吸引牠們的東西,這將煽動一些鳥群展開搜尋和奪取行為。其它日子我會用品質優良的去頭栗米穗如法炮製。

既然相信我們的鸚鵡明白自己體內需要什麼,食物平台不僅滿足手養鳥的主要營養物質,同時也讓牠們比任何無聊的日常飲食花更多時間在盤子上。

其它一些因素是值得考慮的。咀嚼和覓食並行。這就是為何許多野生或豢養的鸚鵡會在進食的時候搞得一團亂。牠們從咬開食物得到滿足,然後從牠們要拋棄的部分萃取最零碎的一些健康微量營養素。

為使食盤有最佳結果,我們喜歡在所有食碗下面擺個大型植栽托盤,能馬上接住為尋找更好的一小塊食物而被冷落到一旁的東西。比如一大塊等著被解剖的石榴,或整株萬壽菊、蒔蘿熟綠可咀嚼的花苞。如果我們沒提供承接托盤,這些食物碎塊會被丟到地上,短時間過後無法更悠閒地咀嚼或進食。小型運輸籠或不鏽鋼籠中,也可透過在底網上展開大張的浴巾有效阻止被撇下的碎塊。接著鸚鵡可以有額外的20分鐘或更多時間取得它們,直到我們返回折起充滿廢棄物的毛巾,甩下來處理。

進食平台的另一種轉換是樹的新鮮嫩枝,特別是春或秋季裡的。我們喜愛挑選結實累累的巴西胡椒木。多數時候連我們的長尾鸚鵡和小鳥們也都在供應時興奮地跑到這些樹枝上。當住在溫帶地區,同樣方法我也用於細小成形的橡子細枝或楓樹種子。

所以,由此可見,為自家鳥群展開豐富環境與進食平台覓食活動的計劃,對於促進我們鸚鵡的身心健康大有幫助。這也激起飼主逐步改善給自家鳥吃的食物多樣性。此外,它做起來很有趣!


  • Sally Blanchard. (2017, Jun). Working with Hard-core Aggression in Parrots. Part 4. Parrots Magazine, 233, 13-14. (17/06/21):
許多鸚鵡在人們想接起牠們時獲得混雜的訊息而形成咬人模式。阻止鸚鵡形成咬人模式的好方法之一是破壞模式或「轉換頻道」,讓牠們有其它事情可做。如此一來妳能掌控牠的行為。如果妳每次接近牠都習慣試圖咬妳,有時可適當使用不具威脅性的分散注意時間,長到足以引開鸚鵡的注意,好讓妳把牠接起。我用於接起想咬我的鸚鵡的一種技巧,是在我的另一手握住某些東西。我確保牠會看見,但我不用物件做出具威脅性的任何姿勢。當牠懷疑我另一手為何拿著一片隔熱墊、折起的紙或遙控器,我通常能讓牠上手。如果鸚鵡不怕毛巾,在妳的手臂掛上一條小毛巾可有效分散鸚鵡咬妳手指的注意力。請確保不使用任何會嚇到或威脅到牠的東西。比如,我不建議使用鸚鵡已經害怕接觸的毛巾來分散注意。

即便是行為表現最好的鸚鵡也會渡過一些難相處的階段。然而鸚鵡開始咬人之後,便不是拿根棍子戳牠並希望牠會站上去的好時機。在攻擊性早已成為問題時,多數鸚鵡對於介入這樣具威脅的變數特別感到不安。很多人建議使用手套來接觸咬人的鸚鵡。我通常不這麼做,因為我大部分接觸過的鸚鵡都懼怕戴著手套的手。如同在問題出現後使用棍棒訓練鸚鵡,戴手套只是徒增恐懼而已。如果妳戴著手套才感到安心,且妳能肯定它不會對鸚鵡造成負面影響,戴著薄手套可助長妳的自信。不過,正面、確信及友善的態度伴隨關鍵的溫和處理將更有效果。

妳的最終目的是提供讓鸚鵡保持和善溫馴的行為引導。對於牠能接受接觸的情緒和身體語言形成足夠瞭解也很重要。有時單純就是不宜與牠互動。要有耐心-欲速則不達。

一旦牠展現攻擊行為,請開始以互助的指導方式與妳的鸚鵡接觸-別等咬人成為根深蒂固的模式。改變事端比改變一種模式更加容易。改變一種模式需要極大的耐心。無論妳怎麼做,請盡量保持平靜,不要挑釁地懲罰牠或撤回妳對牠的感情。這不是與一隻鸚鵡建立信任的方式,我們和鸚鵡夥伴做的所有事情必須致力於贏得且保持牠們的信任。專心致志。不要放棄妳的鸚鵡。牠不是每次都能瞭解正確的作法。有時牠所表現出的態度與妳嘗試達成者適得其反。

做個負責任的好老師。養育牠-牠需要妳引導牠如何展現和善與始終如一。信任彼此的友誼將是回報。


  • Fiona Froehlich. (2017, May). Why do parrots pluck?. Parrots Magazine, 232, 36-38. (17/06/16):
鸚鵡可能會在關節疼痛、遭感染的尾脂腺或嗉囊感染的情況下啃咬周圍皮膚。其它咬毛的醫學因素包含皮膚與腸胃道寄生蟲、過敏、重金屬中毒、肝腎及代謝疾病和細菌、黴菌或病毒感染。徹底的臨床檢驗、血檢與放射線攝影皆有助於診斷任何潛藏疾病。排除咬毛的醫學因素是很重要的,由於可能有可治療卻未發現的核心問題。
錯誤剪羽形成的鋒利羽毛邊緣會造成體側不適,且這僅是剪羽不被推薦的許多原因之一。
對鳥構成的另一壓力包括缺乏固定睡眠。鸚鵡需要十二小時的夜間休息時間,且如人類一般,若睡眠不足會變得煩躁沮喪。

  • 診斷治療潛藏醫學疾病
    與治療任何初期疾病相同,我們可能需要處理皮膚的二次創傷,並套上頸圈以避免進一步自殘。絕不建議對羽毛使用惡臭或苦澀的噴劑。修正行為的藥物(如鎮靜劑和抗焦慮藥物)絕不應作為咬毛的唯一療法,不過有些外科獸醫會選擇短期使用它們當成平衡與調整治療計劃的一部分。
  • 處理飼養相關問題
    覓食、與其牠同類互動和體能運動(如籠外放風)需為所有寵物鸚鵡的每日常規之一。採用戶外鳥舍相當有益於自殘羽毛行為的慢性病例。繁殖挫折可透過多種訓練方式確保鳥將飼主視為鳥群的一份子而非選定的伴侶。也可注入荷爾蒙降低睪固酮/雌激素,為此訓練期間和社會化轉型帶來幫助。分離焦慮需耐心關注治療,提升鳥的自信心並豐富牠們的生活環境。
  • 成對或成群飼養在受激勵的環境中
    手養和已銘印的鳥往往難以辨別禽類同伴,即便從未與其牠鳥接觸過且看似具攻擊性或冷漠的鳥,可透過時間和正確的引導方式成為穩定伴侶。雖然人類家庭取代了鳥群,族群中增添另一隻鳥能給寵物鳥展現自然禽類行為的機會。新加入者應為同鳥種、異性、年紀相仿並事先經獸醫檢驗。所有解法上的努力必須基於個別動物。有些動物可能只在身處大型鳥群中方能找到答案;有些則需單一可互動的鳥伴侶。
    除了提供覓食機會,環境豐富性諸如攀爬、啃咬和益智玩具以及不同水果的供應(像是鳥必須拆解的石榴、玉米或鳳梨)都是基本的。訓練課程和與飼主的互動給予良好刺激,也讓鳥有學習新指令和建立鳥群中自身定位的可能性。
  • 推廣負責任的繁殖作法
    經親鳥養育的鳥理當額外發展社會化,但仍學著不害怕與人類接觸。此法需更加費心且繁殖者必須面對許多照顧上的挑戰,但以健康手養鳥作為回報是值得的。
直到確認拔羽原因並治療的路途可能很漫長,但若獸醫與飼主堅持不懈共同努力,可大大幫助這些動物們。


我每天專業地訓練、充實並修改動物的行為問題。我總是想著這幾項重點。它們對大家來說可能不普遍,但這是我無論在中心面對客戶、跟動物園或其它動物組織做諮詢時每週都會檢查一次的清單。仔細讀每一項重點。每一項皆讓與妳生活、妳所照顧或飼養的動物有很大的不同。有疑問請隨時與我聯繫。祝閱讀愉快並動妳的腦筋好好思考!

  1. 我的動物們習慣變化嗎?
    家中或動物生活之處的壓力,是我每天首先尋找的事項之一,大概也是我的行為清單中維持平衡最重要的一項。平衡是照顧動物的關鍵。壓力對我們的動物來說可以來自各種形式。我知道它們如何呈現嗎?尖叫的鸚鵡?吠叫的狗?啼叫的豬?我知道在變化的環境中這些行為各代表什麼嗎?這是常常被許多動物愛好者誤解的領域。如果不了解或不關注這些範圍,它會發展成更嚴重的行為。更嚴重的行為在了解這些壓力徵兆之下是可預防的。
  2. 我的動物們習慣學習新事物嗎?
    如果我必須提出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建議,那就是這個。「學習新事物」可以有多種形式。前門開著時坐著。玩新玩具。為下一步要做什麼而看著妳。項目能繼續列舉。如果妳能讓動物習慣學習新事物,牠們能更習於變化。牠們越習於變化,適應得越快。牠們適應越快,發展出的行為問題也越少。
  3. 我的動物們自信且獨立嗎?
    以上兩點有助於強調這個問題。
    牠們有自信嗎?那是什麼意思?牠們對環境改變能保持平靜嗎?牠們是否獨立?牠們獨處時會有壓力嗎?分離焦慮是我所處理過最棘手的行為。分離焦慮在動物和照顧者身上可以是壓力極大的。我處理的最大一件分離焦慮案例現在和我一起生活。那就是Rocky,我們的摩鹿加巴丹。動物常出現分離焦慮。狗被關籠時咬斷牙齒。動物會尖叫、吠叫和啼叫數小時。冒汗、嘔吐和原因不明的排便也是常見但被誤解的徵兆。分離焦慮可以被改變。大多時候它必須是個持續性的計畫。如果不監控,它會再捲土重來對動物、家人和所有動物照顧者造成嚴重傷害。這是為什麼透過訓練、充實與行為改變計劃來鼓勵動物極為重要的原因。妳可以在所有這些範圍內建立動物的信心。去做吧!
  4. 我對於我的動物在公共場合所做的行為感到驕傲嗎?
    這對我來說不會總是「沒錯」。有時我必須見到不良行為才了解「這需要處理」。妳可以鼓勵動物並透過訓練建立牠們的信心。我最近帶我們失聰的狗Levi去寵物店。這只是一趟買點心包的簡短路程。繫繩的他輕鬆行走,沒有在店裡對其他的狗吠叫,而且在我要求時坐下。他的身體語言看起來自在且興趣盎然。他讓我非常驕傲。這歸因於持續的訓練,是個很好的溝通形式。我今天帶我們的聾盲小狗Snow出門寄聖誕禮物。我在和一位朋友說話時讓她到車外站著。她僵立著不移動。我把她放回車裡,說「我們有任務要做」。通常我必須看到不良行為才知道我需要從哪裡開始訓練和建立動物的自信。沒有人喜歡看到驚慌的動物。那是令人難過的景象。人們喜歡看著被鼓勵、自信的動物,渴望參與牠們目前的環境。那是一隻夥伴或受訓動物健康的徵兆。
  5. 我的動物們能與客人互動嗎?
    牠們會對接近的陌生人吠叫、咬、咕噥嗎?這是潛在、未來行為問題的徵兆。妳有發現嗎?多數人直到行為問題變嚴重且導致使動物分居之前,不會採取行動以確保這些行為不擴大至下一階段。別等到它們發生,替自己節省大量可預防的工作。
  6. 我的動物們會離開我尋求機會參與讓自己感到充實的事情嗎?
    我喜歡看到動物離開我以進行讓自己感到充實的事情。研究顯示如果妳真的在使用正向強化訓練,那會是動物所偏好的充實形式。我同意且始終觀察到這點。這能讓動物在妳每次回到家或走進房內時感到興奮並專注在妳身上。這是很重要的平衡。當我見到動物停止和我互動自己去玩玩具,我知道在防止動物過度依賴上我做得很好。
  7. 我和每一隻動物的溝通方式有多少效果?
    我用正向強化的方式訓練動物並應用行為分析,因為這是我所知對任何動物來說最有力的溝通形式,我訓練了很多動物。我訓練能對我自身造成嚴重傷害的動物,牠們非常可怕,但數量有限。我需要使我對牠們的溝通方式強而有力,特別是如果我正近距離與牠們互動。我也和一些住在人類家中的共事。當我要求動物去做某件事,我總是注意著牠們多快去執行。如果牠們遲疑或完全不去做,我和牠們的溝通方式是不夠有效或足以推動的。我訓練動物時,我正與那隻動物建立關係。我們的訓練會使我們的關係在牠的潛能中一飛衝天。這是種我喜歡且特別是動物喜歡的感覺,因為這鼓勵了牠們。
  8. 我的動物們是否渴望與我接觸?
    我坐在地上或靠近時,我觀察著牠們向我跑或飛來。如果牠們這麼做,我知道身為牠們「驚奇傳遞者」的我做得很棒。認真說來,如果妳對妳照顧的動物使用這些形式的互動,牠們會想待在妳身邊。很多時候在訓練開始的階段,我必須使用點心,但久了之後,與有趣、玩樂、點心和注意力的聯想不斷與我相連,讓動物想靠近或待在我身旁。很快,和我相處或互動的機會變成重要性很高的強化物。
  9. 我的動物們感到無聊嗎?
    我是否看到我的動物們躺著或定棲很久,不和四周環境互動?我的鳥是否花牠們一天中的25%理毛,還是單純站在那邊?這些對我來說是我可能需要開始切換一些東西的指標。牠們的環境是否維持不變且可以預測?是啊,牠們可能覺得無聊了。觀察無聊的初始階段能預防發展不良行為。受到鼓勵的動物似乎相當享受且受益於圍欄、豐富環境的事物以及日常慣例的變化。在這邊我們盡量不要停留在常規中,因為當常規被破壞,它們會造成壓力。當變化納入時,我們要確保動物適用於第一點:牠們習慣變化嗎?
  10. 我們在一起快不快樂?
    快樂的定義?我喜歡每天和這隻動物生活或互動嗎?這隻動物有表現出與我接近的意願嗎?我有時間提供這隻動物所需要的嗎?我所投注的心力是為了動物,而不只是為了我嗎?這隻動物的未來取決於此。如果我有隻不快樂的動物,牠可能會開始出現行為問題。如果行為問題未被留意到,相當能肯定的是我或其他家中成員都不會快樂。不良行為對那隻動物來說是有目的的存在。那些行為是動物的暗號和傳遞者。我們能讀懂嗎?如果那隻動物能看到、聽到或聞到妳,妳便身在訓練中。關鍵問題是,「妳在訓練什麼」?

  • Parrots-May-2017-p.8-10 (17/04/26):
捕捉鸚鵡與其牠鳥種的行業中使用「鳥餌」已有長遠記錄。束縛住塞內加爾鸚鵡好讓牠們叫喚同伴前來幫忙的照片令人沉痛無疑,促使野生生物保衛者(Wildlife Defenders)在美國推動野鳥保育行動,於1991年優先由國會通過該法案。更早期的年代,經典的「假鴿(stool pigeon)」在十九世紀中期應用於被牢牢綁縛的鳥身上,引誘大批旅鴿落入捕網。

這些作為全基於野鳥往往對自己陷入麻煩的成員展現出某種忠誠、同情、無畏或愛的事實。這是種難以解釋的現象:在夥伴的悲痛要求下反饋牠的死亡或監禁。在人類身上,我們甚至大多稱其為「英勇」行為。

嫉妒的情感毫無疑問對妳所養的每一隻鸚鵡,至少對所有已知會建立緊密與/或永久關係的鳥種來說,是許多健康與行為方面最關鍵的因素。鳥有各種未直接顯露厭惡或嫉妒,以非常微妙的方式失去健康和羽毛的情況,僅因另一兩隻鸚鵡加入了曾經幸福的家庭。我在鳥界和寵物工作中聽過太多的「牠們已經學會好好相處」。嗯,沒錯,但那不代表牠們彼此都如往常般快樂。

這點出一個關鍵。我們如何判斷我們的寵物或繁殖鳥是真正「心理上的健康」?牠們可能看起來沒問題。牠們的食慾、體重和羽毛光澤就我們人類看來都很好,但要是牠們心中牽掛著什麼,啃蝕著牠們的內心呢?或許擬人化了?起碼直到寵物鸚鵡開始尖叫或咬或刮下自己腿上的一些羽毛為止。然後我們察覺了。但到那時可能已經太遲,或許真正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出現太久,久到飼主無法回想起最初能讓鳥開始不快樂的變化是什麼。

傳說中最後一隻名叫「Incas」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在他的伴侶離世後,因悲痛和孤獨死於美國的辛辛那堤動物園。這只是敘述鳥在心愛的夥伴,同類或人類離世或永久消失時表現出身心衰弱的寂寞的鸚鵡故事之一。我曾在自己鳥舍裡見過鸚鵡留在伴侶遺體身旁一小時左右,試著讓牠甦醒和玩耍,擔憂、減弱的呼喚,甚至是一種隱忍的震驚。鸚鵡很聰明,而且牠們感受深刻。牠們了解且記得。牠們可能不明白死亡,但牠們肯定理解摯愛的失去。

這是鳥無數敏感天性的一部分。儘管我們一方面知道牠們是急性子,防衛心重,不懷好意又鬼鬼祟祟,牠們也能對自己所關心者展現出相當纖細的情感。同情,渴望慰藉或振作、嬉鬧扭打玩耍乃至最溫柔的廝磨,只有在妳身旁才可能聽到的呢喃私語。這是鳥類情感的另一面。


  • Sally Blanchard. (2017, May). Working with Hard-core Aggression in Parrots-Part 3. Parrots Magazine, 232, 12-14. (17/04/24):
處理鸚鵡的強烈攻擊行為(三)
  1. 鸚鵡咬妳的時候真的帶有攻擊性嗎?
    還是牠在玩耍期間增加的能量讓嘴變得更忙些?很多鸚鵡興奮時會出現「超載」行為。這段期間,牠們用嘴會稍微粗暴。再次試著與牠們接觸前最好就讓牠們獨處直到冷靜下來。憤怒地抓起牠們訓練或懲罰只會逐漸擴大牠們的能量,使牠們更容易再咬-這次遠超過攻擊程度!貌似「領袖」般地讓一隻早已刺激過度的鸚鵡快速交替上手會使牠更加興奮,且幾乎總會保證再咬。
  2. 避免惡性循環
    被咬時,有些人擔心再被咬,因此她們對鸚鵡的態度和能量改變。感覺到變化的鸚鵡可能反過來擔憂再次被那個人接觸,出於困惑而再咬。所以,那人變得更小心翼翼,鸚鵡變得更困惑。鸚鵡反映在行為上的困惑又讓那人更加畏懼被咬。這持續的疑慮逐漸增加直到關係破裂。當一隻鸚鵡一生再也無法接受人們接觸,牠最根本的寵物潛力嚴重受到威脅。理解該情況為何與如何發生是避免行為再出現的最佳方式。咬人的鸚鵡通常是因為某種情況才這麼做,若妳能找出原因,最好的建議是小心不再重覆該情況。下次接觸妳的鳥時,盡力保持自在以重建鸚鵡和人之間的信任關係。
  3. 請別責怪鸚鵡
    手養鳥的咬人行為可形成一種模式,但除非是一隻嚴重困惑、受創或被激怒的鸚鵡,這並非自然行為。我們怎能怪罪一隻不曉得如何順利在我們環境中生存的動物?鸚鵡不知道怎樣成為好寵物-我們要引導牠們如何去做。往往,透過獎勵該行為且伴隨「負面」要素,實際教鸚鵡咬人的是我們自己。沒錯,有些鸚鵡變得故意又執拗,但責怪鳥是無法說服牠的。這也讓妳無法盡必要的責任,做妳需要為修復妳與鸚鵡之間的關係而做的事。
  4. 咬一次是單一事件
    請了解咬一次是單一事件,並非形成一種模式的證據或世界末日。溫順鸚鵡咬人大多始於單獨事件,而不是根深蒂固的咬人行為。通常是我們對第一次被咬的反應讓該行為轉成一種模式。對鸚鵡咬人採取激烈反應是保證牠再次咬妳的最佳方法之一。即便是在鳥咬的時候抖動妳的手都會讓鳥試圖用嘴保持自身平衡時再咬下去。與其行為發生時再去處理,最好能花時間觀察妳的鸚鵡,充分學習了解牠以避免被咬。
  5. 別放在心上
    如果妳的鸚鵡咬妳,這不代表牠在恨妳、懲罰妳或找妳麻煩。若牠對妳表現溫順,第一次咬人通常對愛牠的人來說是最心痛的。妳的鳥最有可能咬妳的原因跟牠是否喜歡妳沒什麼關係。若持續咬人,最可能是因為妳正以不同的方式接近牠,且妳不再以自在的態度接近牠,讓牠對於妳的逼近感到不舒服。這會轉變成喪失彼此信任的惡性循環。有關鸚鵡的最精確事實之一便是牠們對於能輕鬆與自己相處的人更感到自在。
  6. 鳥為什麼咬人?
    試著釐清鳥為何咬妳-然後別再重覆。這聽起來簡單,但它是可遵循的最佳建議。鸚鵡因為許多理由咬人,有時它們並不明顯。但如果妳被咬之後快速回想該情境,妳或許能猜得到。有個典型例子是一隻與飼主關係緊密的鳥快樂地站在飼主肩上。一位「入侵者」進房而鳥展開防禦行為。鸚鵡在這種防禦情境中往往會咬自己最愛的飼主,雖然這對我們來說似乎不合邏輯。
    另一常見的例子發生在鳥變得害怕某種事物時咬自己所站之人。比如人們過於堅持讓自己的鸚鵡接近陌生人,因某些原因使鳥心生畏懼。強迫鸚鵡面對可怕的情境往往導致咬人。
    有些鸚鵡在事物太快逼近時咬人,或自己正在進食或打盹時。如果妳用我稱為「魚餌」的方式在鳥面前晃動你的手指而非平靜地接近牠,牠可能也會困惑於妳不明確的行為而想咬妳。人們過於激動、情緒不佳、匆忙或注意力不集中地接近鸚鵡也會誘使被咬。
  7. 請勿使用懲罰
    我們知道鸚鵡很聰明,但牠們對因果邏輯真的不總是有足夠長遠的概念,以理解妳的懲罰與牠們的不當行為有關。在鸚鵡行為不當時最有效的懲處是一個快速簡單(不超過幾秒)的厭惡表情。這立即傳遞不贊成,是鸚鵡能理解的。接著放下它,其它妳所做的都不能讓負面行為轉為正面行為。事實上,如果妳使用摧毀信任、攻擊或剝奪性的懲罰,大多都會破壞妳和鸚鵡之間的關係。
  8. 面對現實
    不要侮辱鸚鵡的智慧或期盼牠了解牠無法做到的事。跟牠冷靜談論為什麼牠不該咬妳只有在妳把這當作讓彼此都冷靜下來的方式時才有效。牠可能不懂妳的意思,但牠知道妳平靜的態度讓妳更加值得信任。
    我曾聽一位繁殖戶說某些鳥不能出自她的鳥舍,因為她的鳥絕不咬人。事實是如果適當情況出現,每一隻鸚鵡,無論多聽話或溫順,終究會咬人。喙並非生而為武器。它以我們使用手的某些方式去運作。然而,鳥如果受到威脅或感到困惑,牠會用喙捍衛自身。許多情況下,鸚鵡學會咬人單純是因為牠自人類夥伴那邊接收到太具攻擊性或不一致的訊息,讓牠不知道牠還有什麼方法能讓她們遠離。
  9. 自在一點
    請記住鸚鵡對於能輕鬆與自己相處的人更感到自在。盡量讓自己對與鳥的相處感到自在是確信牠不會咬妳最關鍵的一部分。若妳想著牠要咬妳,機會也將存在。妳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相信妳為了使情況正向化好讓牠不咬妳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對的。
  10. 提前計劃
    別只是讓妳的鸚鵡出籠再決定妳要怎麼對待牠。告訴牠妳將要做什麼,盡量讓彼此的氣氛維持正面。如果妳想與牠互動和/或教牠新的事物,準備好素淨的房間、T形站台和妳的其它「道具」。確保在那不會被干擾。挑選妳和鸚鵡最放鬆的時間。備妥所有妳會需要的東西。妳的能量呢?確保妳能放鬆到平靜且明確地接近鳥。如果這有幫助的話,在妳接近牠之前閉上眼睛,說些正向的祝禱,讓妳信任自己放下牠會咬妳的恐懼。
  11. 觀察身體語言
    學習解讀鸚鵡的身體語言,仔細聆聽溝通叫聲。有些時候妳試圖接觸牠是在找麻煩。如果妳的鸚鵡正在摧殘玩具或吃自己最愛的點心,牠可能會在妳試著碰牠時攻擊。鸚鵡最可能展現出能表達牠忙於其它事情的身體語言。不過,如果牠有一些因為危險而需要從牠身邊帶走的東西,妳必須在試著接觸前以友善的態度分散牠的注意。
    儘管攻擊行為有些典型徵兆,許多鸚鵡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讓妳知道要讓牠們獨處。提高警覺、眼神閃爍、舉起頭冠、豎起頸羽、收緊體羽、嘴向前刺等通常都是不該接觸鳥的明顯訊號,但有些鸚鵡的訊號更微妙。學著了解妳的鸚鵡在放鬆或想獲得注意時出現的身體語言,作為牠需要獨處時的對照。(待續)


  • Sally Blanchard. (2017, Apr). Working with Hard-core Aggression in Parrots-Part 2. Parrots Magazine, 231, 20-22. (17/03/31):
處理鸚鵡的強烈攻擊行為(二)

有時人們必須謹慎接近自家鸚鵡。若鸚鵡正對自己的玩具又玩又咬、正在進食、正在打盹,或房內一片混亂,最好等牠冷靜或做完自己的事。在妳試著帶牠出籠前先於門外通知是吸引牠注意的方式之一,好讓牠更願意被帶出來。這是我認為使用口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因為這讓鸚鵡明白妳期望他做什麼。對某些鸚鵡來說,讓牠們感到詫異會引發攻擊行為。

雖然在繁殖期間大量的身體接觸可能增加負面行為,與遭受性刺激的鳥維持關係仍然很重要。這是我建議讓鸚鵡在年輕或即便牠們無攻擊性的日後生活中做棍子訓練的主因之一。請勿一開始就拿棍子戳向牠們,這可是相當破壞信任的。最好的方式為把棍子放在素淨房間的床或沙發上,再帶鳥進入。保持平靜與嬉戲的情緒。若鳥會站上妳的手,用另一隻手拿起棍子並以兩手握住。抬起其中一手好讓鳥踩上棍子,再抬起另一隻手。這能讓鸚鵡在和善的態度中習慣踩上棍子。

有些鸚鵡只以牠們能接受的方式被撫摸。飼主需要觀察最細微的身體語言,以瞭解自己是否要移到牠們頭部或身體的另一位置。有的鸚鵡對自己能忍受身體被關愛的程度有時間限制。很多人告訴我「他喜歡我搔他的頭,但我如果做超過幾分鐘他就咬我」。我請她們注意時間,若鳥變得靜止僵硬或坐立不安,應停止撫摸。

具攻擊性的鳥開咬往往出自恐懼、混亂或受到威脅。這是我建議對牠們採順從態度的原因。直接對具攻擊性的鳥集中視線可能威脅到牠們。


  • Sally Blanchard. (2017, Mar). Working with Hard-core Aggression in Parrots-Part 1. Parrots Magazine, 230, 21-22. (17/03/10):
處理鸚鵡的強烈攻擊行為(一)

強烈攻擊行為不總是與特定情境相關。由於牠看來是如此難以預測,很難釐清鸚鵡為何會攻擊。在處理者缺乏完全謹慎和過程中每一步驟的專注之下,有些鸚鵡就是無法被信賴。這些鸚鵡因為極具攻擊性而很少待在任何家庭。牠們大多最終被棄養或在暗室、車庫、地下室被忽略,或幸運的話前往有品質的救援組織。不幸的是,只有少數鸚鵡愛好者付出足夠的努力來照顧這類具攻擊行為模式的鸚鵡,但若她們花時間學習照顧自己的鸚鵡,攻擊行為往往能被控制。

數年來我已幫助人們成功解決各種鸚鵡身上的攻擊行為-甚至是一些強烈攻擊者。成功並不總是代表鸚鵡絕不會再次具攻擊性-它代表攻擊行為可被預測和控制,飼主可因此避免受傷,鸚鵡和人們能一起享受有品質的生活。

鸚鵡越不可預測,飼主必須越敏銳以避免攻擊行為。處理成功的衡量在於具備瞭解牠哪時候要開咬的智慧,及避免而非接受它們,希望鳥意識到牠無法透過攻擊得償所願。接受攻擊只是強化攻擊行為的另一種方式。

有太多人仍以破壞信任、具攻擊性的方式處理鸚鵡-對鸚鵡而言,來自我們的攻擊性往往遭遇到出自牠們的攻擊性,而變得模式化。並非所有具攻擊性的鸚鵡都受到人們攻擊性地對待,我認為大多數的狠咬與攻擊行為是基於恐懼。早期社會化的貧乏也可以是鸚鵡發展攻擊行為的因素。因為缺乏社會化,鸚鵡沒有準備好成為人類夥伴的生活,牠們會恐懼新的情境且對於在我們客廳的生活容易感到困惑。

我們都對飼養手養鳥有一定的期望。我們要牠們維持著討人喜歡、會說話、沒有神經質的行為等等。這對生來具備野生鸚鵡本性而被家庭扶養的鸚鵡來說不永遠是現實。牠們成功作為人類夥伴大多取決於有品質的早期發展,以及牠們人類夥伴的知識與努力。遺憾的是,若我們無法根據真實的行為、個性和鸚鵡的潛能來調整我們的期望,互動關係很少見效。

對手養鳥扮演「主人」成效不佳,扮演導師卻可以。鸚鵡在野外的攻擊行為通常基於防禦而非攻擊。但有些鸚鵡不知何故學會蓄意攻擊,這主要源自牠們缺乏讓牠們溫順的引導。

鸚鵡的能量往往與我們的相對應,讓我們自己靜下心來也可幫助鸚鵡冷靜。我們可藉由教導正向行為或把戲來分散牠們的攻擊性。透過維持自身安全來克服自身的恐懼。

無論是本性或環境使然,有些鸚鵡發展出強烈攻擊性和往往不可預測的行為。我們在要求一隻野生動物住在一個對牠們來說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我認為隨著教導和引導牠們的行為,這些聰明的鳥能適應地相當好。


給鸚鵡的進階保險內容:
  • 每張保單期間涵蓋高達£5,000(約台幣19萬)的意外傷害或疾病就診費用
  • 適用於每次療程超過£35(約台幣1千3)的獸醫費用
  • 您的動物因意外、患病或不健全導致死亡事故的重置成本,或因遭竊、火災、風災、閃電或洪水導致的損失證明
  • 第一年保障期間發生的死亡事故或因突發或不明原因死亡之後,將需要您自費驗屍
  • 火災或遭竊事故索賠超過適用動物重置成本的10%
保險金額則是一個月支付約733台幣;分10個月繳付
去年該公司承保的客戶包含:
  • 罹患呼吸道疾病的藍頂亞馬遜獲賠£1026(約台幣4萬)
  • 可能罹患低血鈣症的灰鸚獲賠£720(約台幣2萬7)
  • 罹患氣囊炎的灰鸚獲賠£549(約台幣2萬1)
  • 呼吸道出問題的綠翅金剛獲賠£738(約台幣2萬8)


買我不用花數千塊。我不是妳能吹噓擁有的稀少鳥種。我隨處可見。她們多次稱我為「新手養的鳥」或「初學者養的鳥」。我有太多時候是在衝動之下被購買,在我造成太多麻煩時能被拋棄。她們在我這種鳥有這麼多無家可歸時繁殖越來越多。她們把我關起來,忽略我,忘了我的存在。
她們對我視若無睹,她們不了解我。
我很特殊。我的「價格標籤」不能定義我或我的價值。我是妳會遇見的唯一一個我。我不認為自己很小-在我內心我是隻有個性且聰明,能與任何金剛或巴丹匹敵的大鳥。我,同樣,也值得擁有一個大籠子,一份尊重、關愛、醫療照護,以及友誼。我應該擁有玩具和愛我的家。
請別按我的價格或體型來定義我。請別為了一隻更大的鳥而以為我能被拋棄,或待在小又沉悶無趣的家中會快樂。愛我!愛我而我會證明那些金剛和巴丹也比不上我!!


這小傢伙在狗群也在同一間房內時不小心跑出自己的籠子,他的飼主通常非常謹慎,且絕不讓她的鳥出現在她的貓/狗附近,所以我重申這是不小心的,但結果就是這樣,而且狗只是想玩。
鳥正進行必要的治療,不過他狀況相當危急,讓我們祝福他熬過去。
「請不要」讓妳的鳥與妳的貓/狗互動。我不在乎妳的狗有多溫和、妳對牠們的掌控力有多強...掠食者和獵物之間界線分明,且會發生意外。
我養狗也養貓,我很愛牠們,但我絕不讓牠們和我的鳥有任何互動。這種風險就是不值得去試,我希望其他人能從中學習。


  • Parrots-Dec-2016-p.14-15 (16/11/30):
EB將灰鸚的聰明名次排第五(前幾名是巴丹和金剛):
好吧,這是妳們大家都在等待的。這些Alex的叔叔嬸嬸、表親外甥到底有多聰明?嗯哼。非常聰明。我的意思是,妳想要機靈的人類語言對話,養隻灰鸚。妳想要性格紀律和每日常規的可預測性,養隻灰鸚。妳希望有雙敏銳黃眼專注於房內發生的所有事情、某人搞砸時善變的機智言語,及自覺優越於在牠之下所有其牠物種的姿態,那務必養隻灰鸚。妳不會失望的。
牠是世上最受歡迎的大型鸚鵡有什麼好奇怪的?歐洲、亞洲和非洲市場持續無節制地支援野生誘捕地下貿易有什麼好驚訝的?
但我離題了。紅尾非洲灰鸚擅長打心理戰、學習事物快速、擅長溝通。牠做的事有太多吸引著人們,因為我們擅長同樣的事。所以我為什麼不把這種鳥排到更高的名次?因為一個原因,被豢養的灰鸚成鳥極少表現出許多自發性的適應能力。心智機敏是很棒,但膽怯地顫抖,拒絕吃許多營養食物,扯自身羽毛和全都想反抗自己世界周遭的改變,是筆者記分的扣分點。
請別誤會。我愛我的灰鸚。牠們真的很酷!但牠們似乎總是在事情以牠們所希望的方式進行時表現得最好。也許牠們的腦袋運作就是不一樣。或許牠們如此有能力專注在生活的特定一個面相,以至於對意料之外措手不及。
世上的人類是否太著迷於這些鸚鵡,而對成為一隻健康的鳥忘記太多?我知道和其牠多數鳥種相較,奪走一隻灰鸚的飛羽影響更大。我知道很少有灰鸚和另外的大型鸚鵡形成緊密社會關係。我知道一些繁殖鳥會有三年的育雛期,然後開始「癡想」著隔壁走道的灰鸚而不再生產,直到和那位新人共處。我知道許多灰鸚會對玩具和娛樂漠不關心。
這些禿鷹似的舊世界生物是個謎。我懷疑牠們是在中世紀或更新世的某個期間進化,而我們人類對我們所打交道的對象仍無法理解。


  • Sally Blanchard. (2016, Dec). Encouraging parrots to talk. Parrots Magazine, 227, 20-22. (16/11/25):
並非所有鸚鵡都會說話,即便會說話的那些也並非全是善談者。儘管牠們無法符合人們對於鸚鵡說話的既定預期,牠們仍發展出討人喜歡的個性,且應被珍惜。
正如野生鸚鵡和自己的親鳥學習自然語彙,手養鸚鵡自牠們的「代理父母」學習模仿人類聲調。牠們本能地學習自己身周的聲音以融入自己的群體,並實質地傳達自身需求。
鸚鵡學習說話和幼兒學語的許多原因一樣,也就是成為社會群體的一份子,得到關注,自娛及表達自身需求。缺乏互動、刺激、口頭和實質上的獎勵回饋之下,即使再聰明的鸚鵡都可能無法說得很好。
鸚鵡在兩至三歲尚未出現說話的跡象(從未說出一個字)可能不會變成善談者。但是我知道有例外。這往往是被置於接收更多刺激和關注的新環境的鳥,輸入增加輸出也隨之提高。請不要誤解這代表鳥如果不說話,牠是不滿於妳。我遇過許多不說話的鸚鵡都是很怡然自得的。
當然有非常聰明卻從未說出一句人類詞彙的鸚鵡,儘管牠們缺乏對牠們來說陌生的語言溝通能力,這些鳥仍具有優秀的寵物潛力。


相較於其他鳥種,灰鸚在發展自我及自信上更需要受到幫助。牠們需要被鼓勵去探索和表達牠們的好奇心。牠們需要處於變化、移動、色彩與各式情境中並了解這些並非值得擔心的事情。


  • Parrots-Apr-2009-p.10-12 (16/10/20):
一隻亞馬遜、錐尾鸚鵡或金剛學習降落並牢牢釘在樹幹側邊的大片樹皮上,就如同飛向樹葉繁茂的枝條、緊抓住由自身體重產生的擺盪細枝一樣自然。當這些棲息位置讓鸚鵡在超活躍的飛行時間感到舒適,他或她會更少有不斷選擇水平面棲息的傾向。
這種豢養環境中的進階飛行訓練,決定因素為提供給鸚鵡的空間、牠們要模仿的特技表現模範對象、牠們在被剪羽或售至受限環境前允許完善技巧的時間長度。臀、腿、腳的強度與腳趾的長度也都會決定抓握力度,最終取得野外採集食物如嫩芽、花朵及仍在枝幹上的莓果確實美妙到讓鳥在所有倒吊形式和危險的姿勢中安逸自在,沒有勤奮的練習是無法做到的。
我必須無數次提及擠在鳥舍籠網上方角落,對所有被供應的棲木感到不自在,因此傾向掛在籠網上睡覺的錐尾鸚鵡或亞馬遜對鳥。一旦該處有掩蔽、讓鳥感到安全並放置棲木,牠們皆一致地恢復為更正常的睡覺方式。
請記住,水平枝條迫使鸚鵡顧慮沿著枝幹靠近的兩個方向。這是為何有這麼多鸚鵡晚上選擇攀著籠網睡,以排除一條不安全的路徑。
這些是我們的鸚鵡不時透過肢體語言與日常習慣,向我們傳達環境中棲息需求的類型。我們,作為盡職的飼主,只需密切觀察並考慮到物質的細節,以便將鳥籠設備與肌肉活動規畫得更好。

...我絕不會將它們放在籠內作為鳥兒們的主要棲木。它們太硬又太光滑。小太陽、灰鸚和小型亞馬遜幾乎不能以倒吊姿勢抓握它們。即便是金剛也很難將它們啃咬下來,這是木頭在鸚鵡環境中的首要目的。我曾看過一隻剛被修過指甲的鸚鵡被放回這樣的Manzanita棲木上,牠笨拙費力地抓握光滑表皮,然後摔到籠底。
*熊果屬的Manzanita枝幹:該樹木具有最光滑的樹皮...Manzanita是世界上已知樹種中屬於最硬的木料之一。


問:美國這裡的灰鸚一經鑒定為野生捕捉,沒有辦法送牠們回自己的家嗎?包含哪些後勤作業?這可行嗎?

答:我們在世界鸚鵡信託(World Parrot Trust)常收到覺得自己的寵物鳥如果回到野外可能過得更好更快樂的個別提問。儘管我們讚許這種想法,但為了鳥本身的幸福與野生族群的福祉,我們強烈反對野放。將鸚鵡送回野外可以成功做到且數量會越來越多,但只能在貫徹完善管理的規劃下進行,其中多數無法由鸚鵡飼主單獨執行。
在我們過去十年指導野放鸚鵡的經驗中,我們發現生存率最高者是那些在野外孵化且近期才被捕獲,或那些在精心管理的環境中人工繁殖出來,並為野外生活做好妥善準備的鳥。
曾經野生的鳥維持許多生存必需的重要技能,如辨識野外食物和瞭解如何與其他同類互動。野鳥有發展完善的行為模式,能成功參與複雜的社會層級,讓牠們以團體方式交流,幫助牠們順利迴避掠食者、覓食及其它成就。
相較下,許多長期(有時是數代)手養的鸚鵡在人工環境下出生,與人類生活密切。牠們往往單獨飼養,極仰賴牠們的飼主提供生活必需品(食物、飲水、住所、陪伴等等)。牠們成為良好手養鳥而獲得的技能通常與確保牠們在野外生存所需恰恰相反。
當這樣的手養鳥被野放,牠們面臨非常現實的壓力,潛在飢餓、被掠食者獵食、遭逢極端氣候、被盜獵或追捕,並處於完全不像任何牠們曾經歷過的環境中。若牠們被單獨野放,牠們生存的可能性更低。除非牠們接受大量準備與如何生存發展的訓練,否則只有相當小的比例會存活。因此除非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我們強烈反對將手養鸚鵡送回野外。
多數鸚鵡的國際運輸受CITES,一種意圖監控此活動的國際公約管轄。為使鳥回到其原產國,除了健康剖析和其它評估,它必須伴隨妥善的文書作業。獲得需要的許可往往複雜且過程費時。
您的問題特別提及美國;1992年野鳥保育法首度大力推動停止直接進口野鳥至美國,接著是歐盟貿易禁令-於2005年通過-是停止所有剩餘間接進口的立法。因此所有曾經野生的鳥多半已在某處被豢養10至23年,或更久。
被豢養這麼長時間下,鳥可能暴露於可轉移至野鳥造成不良後果的大量潛在疾病,除非牠們一直刻意被單獨飼養且嚴格遵循生物安全議定書,這對多數鸚鵡飼主來說是極不可能做到的。鳥也可能捨棄許多牠們在野外有利於生存的行為使用需求(鑑別野生食物來源、逃避掠食者、遠離人類、與其他鳥種的大型團體社交互動等等)。因此,牠們會需要重新學習這些行為,可能花費數月或數年,取決於個體狀況。
鳥已被豢養漫長歲月的更大顧慮,是即便牠們接受最佳照料,牠們可能已接觸到未在野生鳥群中發現的疾病。野放一隻有未確診潛在疾病的鳥會進一步危及野生族群。對於一些已因其它因素身處威脅的野鳥族群來說,潛在疾病會提高整體物種滅亡的風險。所以唯有在野放前已被謹慎審查疾病與檢疫的鳥理應被視為適合野放的候選者。
在幾乎所有情況下,我們強烈建議飼主盡可能為手養鳥提供最大的飛行區域,廣泛多樣具刺激作用的環境事物、陪伴以及健康的飲食。儘管手養鸚鵡顯然無法導向如野生鸚鵡般的生活,牠們遠離了掠食者、飢餓、誘捕和惡劣天候,並能接受長而有趣的一生。
對於不再能照顧自家鳥的飼主,我們建議將鳥安置於另一個願意在乎的家庭,讓牠被收養,或前往能夠受到良好照顧的動物相關機構與鳥類專門收容所。較溫馴的鳥參與公共事務往往能成為代表其物種的優秀大使,且有助於教育一般大眾關於所有鸚鵡的困境。


  • Sally Blanchard. (2016, Oct). Poicephalus Consultations. Parrots Magazine, 225, 21-22.  (16/09/23):
不論我再怎麼努力嘗試,有些人就是不明白。有時無論我多努力試著去解釋那絕不是鳥的錯、重新贏回鸚鵡的信任始終是飼主的責任,人們就是無法放下「自己的鸚鵡不再愛自己」的事實。這實際上和鸚鵡是否愛妳沒有關係,這跟鸚鵡對妳的信任有關。因為鸚鵡是被掠食動物,當牠們受到驚嚇或心靈受創,牠們會對曾經信賴的人失去信任。
本期邁耶氏鸚鵡的文章中,我提到有時攻擊是基於鸚鵡感到恐懼。儘管有些邁耶氏會對其他的鳥展現侵略性,牠們通常對人們保持溫順。
在一次邁耶氏對他的飼主變得非常兇的諮詢中,我發現她用了她在網路上讀到遏止鳥的攻擊行為的糟糕建議。她使用快速修正攻擊性的方法來處罰鳥。她曾被告知要向鳥展現厭惡的表情,大喊「不行!」並「彈」他的嘴。她試著做,結果沒有阻止他的攻擊行為,所以她依照一些更可怕的網路建議,把他抓起來,讓他咬,再把他關進收納箱。通常讓鳥狠咬只會讓鳥重複咬的模式。所有這一切只讓鳥更具攻擊性,因為對多數鸚鵡來說,來自人的攻擊導致鸚鵡回擊,全毀了鸚鵡和人類之間的信任。
我請她坐在房間另一端,向她示範如何放緩我的能量,對邁耶氏間接甚至服從的態度會平緩他的能量。關鍵是向她展現這真的可行,而且幾分鐘內我便能毫無困難地與他互動。事實上他真的喜歡我,我告訴她如果她停止攻擊他,並放緩自己的能量以取得他的信任,他能夠再度真心地喜歡她。
遺憾的是,我想無效和不成功的快速修正恐怕仍是她所選擇的路。我想起了俗語說,「妳能把馬牽到河邊,但妳不能強迫馬喝水(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雖然此案例是隻鸚鵡,這個概念仍然適用。(Sally Blanchard)



  • Sonny Stollenmaier. (2004, Aug). Understanding training a Grey. Parrots Magazine, 79, 14-17. (16/06/22):
[理解灰鸚心理]
身為中型鳥種,非洲灰鸚天生具有相對較高的被捕食率,或許解釋了這些美妙的鳥為何害羞又神經質。那麼我們如何減少牠們的害羞和神經質?答案很簡單,我們無法。我們能讓牠們放鬆,教牠們信任我們與提供牠們安全感,但我們無法移除已發展數千年極強烈的野生動物本能。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所能理解牠們的心理、牠們的行為,並讓牠們成為牠們本如是的-鳥!

[侵略]
灰鸚本質上非侵略性鳥種,但已在寵物鳥身上發現攻擊行為。這是為何?難道我們真的教導一隻非侵略性的鳥如何展現侵略行為?不幸的是,我們無意間這麼做了。
除了明顯的攻擊挑釁動作如藉由毆打、摔落、推擠、聲色俱厲叱喝來體罰,有許多刺激促進攻擊行為的微妙方式。放風(出籠)時間不足、飲食不良、互動不正確不適當及最重要的,不讓一隻灰鸚的自然感官幫助克服所有助長不良行為的事物。

[支配]
野生灰鸚族群的社會結構中沒有將特定一隻鳥置於頂端而其牠在牠之下的階級制度。支配概念對野生鸚鵡而言格格不入。若有一隻鳥無法與某隻相處,他或她會乾脆走開。因此以我們支配狗的相同方式嘗試支配我們的寵物鳥會是個錯誤,能造成嚴重後果如行為異常。

[位置]
許多文章提及高度支配與這對訓練鸚鵡有什麼影響。寵物鸚鵡飼主常被建議讓她們的鳥保持在眼睛高度,以對鳥呈現優勢,彷彿讓一隻鸚鵡高於眼睛將明顯感到對飼主的優勢,更難互動且更傾向於咬人。遊戲支架、棲木、籠子和其它鳥可能待的區域因此放低好維持這對鳥來說看似重要的支配。我不相信這是真的,且實際上認為這種做法適得其反。
非洲灰鸚的確會短暫到地面攝取特定的土壤類型,這被認為與南美的金剛舔食黏土有相同的排毒效果。然而除了這種單獨時刻,灰鸚就像其牠任何鸚鵡一樣,會自然尋找盡可能最高的棲木以獲得牠周遭及地面狀況的最佳視野。讓妳的灰鸚棲息於妳家最高處只會增加牠的安全和滿足感,並因此導向更好的行為狀態。

[剪羽]
許多鸚鵡訓練手冊建議剪羽以預防意外或失去妳的鳥,並作為行為矯正的工具。值得記住的是剪羽的鳥和翅膀完好的鳥一樣在家中有許多事故-它們只是類型不同。許多剪羽的鳥仍有能力飛離,且一旦遇到上升氣流或一陣大風,仍能飛遠離妳家。因此承擔責任和謹慎真的是唯一的選擇。
行為專家提供修剪一隻年輕灰鸚翅膀的每一個正面理由,將有十個負面影響,甚至導致更多的行為問題。鸚鵡本能、永久地在尋找可能的危險。飛行是最終的逃離路線。野外的非洲灰鸚較更大型鸚鵡受制於更多掠食者。這解釋了牠們的高度警覺、牠們對周遭新事物的極度恐懼和牠們對陌生者的厭惡。
訓練一隻剛發現自己飛行能力的年輕灰鸚比訓練被剪羽的鳥更需要耐心。多數年輕灰鸚比起學習如何維持待在遊戲支架上,更加熱衷鍛鍊牠們的飛行技巧並探索客廳。不過妳若在訓練期間保持平靜且培養耐心,妳將會在一隻翅膀完好的鳥身上達到相同目標,而妳可以確實地放心自己沒有造成任何心理傷害。

[處罰]
當妳打一隻灰鸚會發生什麼事?灰鸚,像所有鸚鵡一般,不瞭解體罰的概念。由人類(掠食者)施加的任何生理形式的痛苦被鸚鵡理解為潛在的生命威脅處境。鳥已意識到牠的飼主有生理行為能力可置其性命於險境。灰鸚目前靜棲在自己籠中,不是因為牠吸取了教訓,而是因為牠正試圖不讓自己引起注意以避免被掠食者「殺死」。
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達到了目標-畢竟,鸚鵡終於閉嘴了-但她們不明白的是她們剛開啟了焦慮之門。恐懼地咬人、拔毛和長時間尖叫都是這麼做的所有可能副作用。

鸚鵡的一生有三大心理發展期。鳥在那些期間發生的事將對牠未來的行為有關鍵長久的影響。第一階段是斷奶期,第二階段是牠首次離開手足和父母的頭幾個月,第三階段發生在鳥性成熟時。

[出籠時間]
出籠時間充裕好積極地成為家庭族群的一份子對一隻灰鸚維持快樂健康至關重要。我會建議一天至少4-5小時。我們常聽到新歡在頭幾個月每天被徹底寵溺、摟抱陪玩數小時的故事。接著新鮮感消退後,灰鸚更常被放逐至籠內,變得沮喪,開始咬人,被留在籠內更長時間,開始更常咬人並咬自己的毛,然後被轉至其他家庭。這簡直是不能接受的,更重要的是這很容易避免。


位在洛杉磯的*Serenity Park是獲救(無論被棄養、虐待、缺乏照顧、原飼主身亡)鸚鵡的避難所,相關機構合作為無家可歸、酒精中毒、濫用藥物與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退役軍人,以照護牠們作為嘗試治療計劃的一部分,身心受創的鸚鵡和人們得以療癒彼此。

「妳可以看著牠們的眼睛,這裡任何一隻鸚鵡的眼睛,而我看到了靈魂。我看到其中的光芒。當牠們看著妳,牠們直探妳的心靈。看看四周。牠們都在觀察。牠們注意任何事情。這是很強烈的。」

「牠們的靈魂給了我振作並完成另一天的意志。這裡的牠們都是遇難者。某種程度上有點像退役軍人曾經歷過的。牠們不適合豢養,但牠們有著真實的生還者心理狀態。這些眼神的光芒遭到遺忘排斥且被忽略。我看到創傷,我所遭遇的相同創傷以及這些鳥曾遭遇的,我心裡只想走出去滋養、餵食並照顧牠們,這麼做幫助我處理我的創傷。完全無需言語。」

「牠們看著你,牠們不評斷。鸚鵡看著你,這就是全部的價值觀。很純粹。」

退役軍人當然有相似的心理傷疤,但無論我問她們任何人鸚鵡是如何成功產生連結而人類治療師和團體同伴治療成員卻無法辦到,答案似乎洽洽在於鸚鵡是異種智能的事實:深切明白且感到痛苦,卻超出人類語言偏見制式局限之開放境界的相似受創心靈。

如今,另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鸚鵡,在人類佔有慾最古老的受害者之中,已成為我們憂思心靈最感同身受的讀者。牠們對關係的深沉需求吸引最嚴重的創傷與被孤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在共生關係的特殊例子裡,人類侵略行為-戰爭和受俘-兩種截然不同的被遺棄者以某種方式幫助彼此,再次找尋自己的出路。

*Serenity Park的鳥類照顧狀況


  • Tony Silva. (2016, Jan). Cockatoo aggression. Parrots Magazine, 216, 40. (16/01/28):
請不要折磨鳥,這不僅是虐待,同時也提高侵略性。我知道一個案例是一位自稱訓練師的人指導飼主用捲起的報紙輕拍她們分泌荷爾蒙的公巴丹,這顯然分散了牠荷爾蒙高漲的狀態。這隻鳥的反應是飛向那個人並咬她肩膀。任何情況下妳都不應做出提高煩躁程度的事情或考慮進行處罰。


  • Leslie Moran. (2016, Nov). How cooking affects essential nutrients-Part 2. Parrots Magazine, 226, 16. (16/01/08):
注意到顯著的體重變化是妳能在家查覺的少數早期徵兆之一,有時可能是妳的鳥病了的唯一徵兆或症狀。
一隻健康的鳥每日變動體重是正常自然的。我的鳥醫生Mark Ditsworth解釋5至10%的變化可視為正常。美國鳥類學家聯盟已記錄到野鳥族群有季節性的體重變化,牠們在冬季增重並在夏季減重。
確定鳥的標準或目標體重有幾種方式。有人建議一年中每天替妳的鳥秤重,也有人認為一年中一週量一次足矣。
一旦妳建立了鳥的基準體重且妳的鳥健康無病症,妳可以替牠一週量一次體重。但如果妳的鳥正面臨健康困難或妳正協助牠恢復失去的體重,妳會需要每天替牠秤重。同樣地,若妳是手餵幼鳥的新手,妳要每天記下牠的體重。

圖:Pixie(母玄鳳)在一個階段從正常的101g降至80g。妳可以從這裡呈現的體重表看出她病得多重。自從她生病後,飼主持續替他所有的鳥記錄體重。


當狗跳過嬰兒護欄攻擊玄鳳時,飼主趕緊帶他衝向當地獸醫院。儘管我們讚同該獸醫替鳥注射抗生素以避免感染,她或他所做的其他事情都是錯的。飼主被指示在傷口上使用Neosporin*,油膩到鳥很快便看起來像被油潑過,而且非常難從羽毛上沖掉。該獸醫沒注意到搖晃的左腳,不過飼主在帶他回家後發現他的腿斷了。最後,獸醫沒有觸診胸部被咬傷那側傷口正下方的骨頭,顯示右股骨也斷了。這小傢伙必定極為痛苦地花24小時用兩條斷腿拖行自己。我不是指這位獸醫很差勁,她或他可能對治療貓狗非常拿手。我建議即便妳每趟要開車90分鐘,經手過大量鳥類的獸醫更有可能適當地診斷並治療妳的鳥。這個小傢伙將花至少三週用石膏將他右腿適當固定,及左腿自膝蓋到腳的各別繃帶以穩定他的脛骨。雖然他的左腿可能會完全康復,但右腿情況更複雜,他最終可能無法正常移動膝部或髖部。所以請記住,永遠別信任狗或貓,而一位對鳥富有經驗的獸醫是值得費時前往的。
*一種外傷抗菌藥膏
照片來源:Julie Burge


  • Dr Tariq Abou-Zahr. (2015, Nov). Dealing with a Sick Bird. Parrots Magazine, 214, 32. (15/12/25):
在一些較小型鳥患者身上,液體能供應至骨內(intraosseus)以替代靜脈注射。
以下是典型諮詢生病手養鳥期間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
  1. 鳥幾歲?
  2. 飼主飼養多久?
  3. 原先來自何處?
  4. 是手養或親鳥餵養?
  5. 鳥是否特別親近家中某個特定成員?
  6. 飼主有養其他的鳥嗎?
  7. 最近一隻鳥何時引進家中的?
  8. 和其他任何一隻鳥曾有過任何問題嗎?
  9. 這隻鳥曾睡在其他鳥身旁嗎?
  10. 牠生活在哪種籠子/鳥舍裡?
  11. 防護圍欄位於何處?
  12. 鳥在夜間有被遮蓋嗎?
  13. 鳥一般睡多久?
  14. 提供哪種棲木?
  15. 白天牠待在籠內多久?
  16. 牠不被關籠時活動範圍多大?
  17. 牠的主食是?
  18. 餵食的種子/滋養丸品牌?
  19. 種子為散裝或預包裝?
  20. 它被存放在哪裡?
  21. 一般都提供哪些蔬果?
  22. 鳥多久被噴澡或給予沐浴設備?
  23. 有使用任何紫外燈嗎?
  24. 家裡有任何吸菸者嗎?
  25. 會在鳥附近使用香水或清潔產品如Febreeze或Shake N Vac嗎?
  26. 飼主用鐵氟龍鍋具烹飪?
  27. 鳥會不會已接觸到任何重金屬?
  28. 飼主是否注意到鳥糞的變化?
  29. 是否曾出現任何反芻行為?
  30. 鳥是否曾接受任何傳染病測試?
  31. 飼主是否注意到近期的叫聲變化?
  32. 最近家中是否有人有類似流感的症狀?


  • Sally Blanchard. (2015, Nov). Don't blame the Parrot!. Parrots Magazine, 214, 22. (15/12/24):
相較於我們,鸚鵡似乎對牠們的環境及其中有些什麼有非常不同的看法。描述這點的一個方式為我們在新環境裡的不同反應。例如,當我們走進一家新店面,我們通常看到整體範圍再聚焦於細部。我認為鸚鵡進入一個新情境時,牠們會注重細節。牠們看到這邊然後看到那邊,可能完全不會聚焦在整個環境。這或許是有這麼多鸚鵡對新的狀況、籠內事物與環境擁有強烈且往往負面的反應的原因之一。重要的是瞭解到即便細微的變化如剃掉鬍子、更換髮色或移動一件傢俱可能也對我們的鸚鵡夥伴產生不安甚至慌亂。


什麼是「救援」?我們剛住院治療的非洲灰鸚骨瘦如柴,罹患癲癇,有白內障,其中一隻翅膀下有個手術性別鑑定的紋身。這顯示他可能是隻超過25歲的退休繁殖鳥,因為一旦DNA檢測變得可行,多數獸醫已停止做手術性別鑑定。「救援方」說他是隻十歲、未被妥善照顧的家庭寵物。他沒有獸醫治療,被運至三州以外的領養者處,花費$750外加$150的運費。那不是救援,那是像個當鋪一樣販售。在我看來帶回鳥,為牠們重新找個家而收費卻沒有起碼的鳥醫師檢驗並不是救援。


我們不喜歡分享讓人不舒服的照片,但有時妳需要打響耳光好讓人們注意。這隻不幸的小麥耶式鸚鵡在他爬上同一間房內的巴丹籠子時失去他半隻腳和兩根腳趾。我們盡所能重新連接他剩下的腳,或許能讓他在棲息時對其施予一些重量。他很有可能無法再用腳趾抓握;即便腳趾倖存且有血液供應,神經大概已受損過多。我們一遍又一遍地治療在同一間房內被較大型鳥攻擊的較小型鳥。我們認為我們的寵物很可愛,絕不會傷害我們或牠們的小羽毛夥伴們,但牠們內心深處仍是擁有本能捍衛自己領域的野生動物。鳥籠是他的堡壘,當另一隻鳥侵犯這會是個嚴重的問題。讓鳥保持完整飛行能力的人們,請考慮在籠頂維持某些形式的覆蓋物,至少讓該區可以安全降落。對於鳥攀爬或飛上隔壁另一隻鳥的籠子妳沒有太多可插手的餘地,除非待在房內的時間百分之百都在監視牠們活動。若其中一隻鳥傷害或殺死妳的另一隻鳥,妳會永遠責怪自己且感到內疚,所以請考量其可能性並讓那些能飛的孩子保持分離與安全。
照片來源:Julie Burge


翅膜皮炎是常見於寵物鳥的問題。它對鳥來說非常痛苦,且為極困難處理傷口的案例。尚無治癒或預防此情況的記錄,直到現在...
我開發的治療方案已治癒這隻鳥的翅膜皮炎,這是首次病例。更令人興奮的是我已發展一種技術證明能預防此情況再度發生。這是種新方法與思維框架外的例子;是我每天工作所需的。
我想若我能移植飛羽,一定有方法替換其他失去的羽毛。我用其他鳥捐贈的羽毛縫至翅膜。羽毛防止磨擦也避免潰瘍。
Rebecca與我努力不懈地進行三個月,每週七天為Bobbi Jo包紮、處理傷口、用藥和日常照護。當我知道Bobbi Jo不再疼痛,辛苦的每一分鐘都值得了。
這種病變常被飼主忽略。過去幾起案例中幾乎所有病灶皆於常例檢驗發現。這件事的教訓是每年帶妳的鳥去健檢。全年狀況良好的鳥來就診檢查時我發現許多需治療的問題。所以請別等到妳的鳥生病了才看鳥醫生,這可能為時已晚。
  • Clinical Avian Medicine-ch.6 p.208 (15/11/03):
診斷測試
獸醫治療鳥類(與其它外來物種)皆面臨她們治療貓狗的同事一般不會遇到的挑戰。許多鳥只有在病入膏肓時才出現在獸醫面前,一個快速的初步診斷往往攸關生死。鳥類表現牠們臨床症狀的範圍通常很有限,許多臨床醫師缺乏進行一徹底體檢的經驗。這些因素的結合導致禽類醫學越來越傾向對患者執行詳盡的診斷測試,卻對完整病歷與謹慎體檢關注不足,也很少嘗試完善或聚焦於診斷結果。診斷測試應根據被談及鳥種的紮實理解、透徹病史與體檢取得的結果做選擇,使醫師能制定鑑別診斷的簡表。

進行診斷測試之前,臨床醫師首先應詢問:
  • 患者是否足夠穩定以接受診斷測試,或在取樣前牠是否需要支持性護理?
  • 是否由結果的可能臨床價值判定對患者的自然風險?
  • 單一(多個)測試是否適合病患(如鳥種、年齡、性別)及其臨床症狀?
  • 測試是否已被驗證以確保獲得的結果很可能準確又具意義?
若這些問題的答案為「是」,應繼續診斷測試。
診斷測試應循步驟進行,每一項測試結果皆容許判讀與隨後診斷過程的再評估。適當情況下,在進行更多侵入性測試前臨床醫師應努力以微創測試(如糞便濕抹片、糞便浮選與革蘭氏染色)下手。每一層面皆執行後,獲得的資訊應讓臨床醫師縮小差異並進行測試導向明確的診斷。
醫師應知悉由實驗室提供的血清化學、血液學與其它參數「正常」值是概括的且不具種別特異性。這些數值有些並不準確,乃由犬科或貓科數值推估。醫師應熟悉該品種的標準值,或有一份標準參考文本可用(也可見附錄)。
臨床醫師也需熟悉其所使用診斷測試之優勢、缺陷與準確度。在當前使用禽類藥物相關的許多測試有爭議與良性辯論。實例包含:
  • 排泄物的革蘭氏染色是否為用於健康患者的適當診斷測試?
  • 革蘭氏染色中酵母菌的意義為何?
  • 如何詮釋泄殖腔和鼻後孔的菌種?應例行地收集這些菌種?
  • 患者未顯示與鋅中毒一致的臨床症狀是否應評估其鋅含量?
  • 可否透過單一血液含量評估做出鋅中毒的診斷?
  • 可否僅根據血清測試或培養來診斷或排除麴菌病?
  • 分枝桿菌屬種藉由血清學方法中的差異有多準確?鳥分枝桿菌人畜共通的真實可能性為何?診斷為此疾病的鳥應接受治療嗎?
  • 可否自無症狀患者的陽性DNA或PCR檢測診斷疾病?
  • 血漿電泳的適當解釋為何?
  • 何種情況下活體組織切片(如腎、肝、胰)是可靠的?險益比是多少?
  • 是否應取得嗉囊活體組織切片做為PDD的潛在診斷?
  • 鳥的皮膚測試是否足夠先進以產生臨床上有用的資訊?
隨著我們進入21世紀,僅以一本教科書做為這些與其它議題的參考可能不再足夠。參與網路上的討論串是種即時瞭解近期議題的無價工具。話題往往在它們出現於最新教科書之前便在網路上討論數年。
如同所有未經同儕審查的資料,準確度可能有問題。追蹤資訊的最初來源以充分評估資料是很重要的。刊物、教育CD、親手操作、年度會議與定期和同事討論皆有助於養護現有知識。相反地,紮實的禽類解剖學、生理學與疾病知識一般需要比藉由上述資源更深入的研究而獲得。基礎教材研讀、經驗及網路和以刊物為本的當前資訊結合會產生最佳的見識廣度與禽類實務必要的知識範圍。
再次重申,「不留神會使妳比任何時候的無知錯過更多」。唯有謹慎評估患者病歷、徹底的身體檢查與適當診斷測試的審慎使用能讓臨床醫師正確診斷並落實成功的治療。
圖6.73:
1. 正面 2. 冠 3. 後頸 4. 耳 5. 上嘴鞘 6. 下嘴鞘 7. 頷 8. 腋窩 9. 嗉囊區 10. 胸骨的龍骨 11. 胸 12. 腹 13. 肛門 14. 大腿(脛骨) 15. 蹠骨 16. 爪(腳) 17. 尾 18. 尾脂腺 19. 側腹 20. 小翼指 21. 手 22. 頸 23. 腕骨 24. 前臂 25. 肱部
(點擊上圖放大)


帶鳥就診於富有經驗的禽類醫師,即便只是例行修剪之約,也遠勝於帶去找鳥類經驗少的獸醫或缺乏訓練的寵物店員工。過去兩週我們在體檢過程中發現了有趣或顯著的問題。圖一的玄鳳有我們稱之為「隕石坑」的變形頭顱,因為它看起來就像有顆流星撞上她。她對此看來是沒有任何問題,我們只是覺得奇特。接著我們發現一顆腫瘤藏在羽毛下,如圖二所示,它仍小到足以更容易移除。這週我們見到一隻幾週前剛被另一位獸醫修磨喙部的亞馬遜。該獸醫不僅直接橫切喙部而不銼掉多餘分層,他也遺漏一顆類似圖三的鼻石(非同一隻鳥,因我們沒有拍下照片,是較大的鼻石案例),鼻排出物的乾燥硬塊顯示為慢性鼻竇感染。獸醫看診的鳥越多,她或他更能發現妳甚至毫不知悉的事情。
照片來源:Julie Burge


  • Parrots-Aug-2015-p.24 (15/09/15):
...第一次購買鸚鵡時只有少數人想到長遠後果。她們會在網路上找到大量資訊,儘管素質參差不齊且往往相互矛盾,它們大多只關注這些鳥的照護與餵食。少有文章提及鸚鵡長壽的劣勢。較小鳥種若照護完善可活至少二十年,較大的可長達五十年,有些金剛和巴丹高達六十年。宣稱八十與九十歲者我想可能是誇大了。
每日郵報在2012年九月刊登一則關於名叫Tarbu的灰鸚故事。Nina Morgan於1957年在坦尚尼亞獲得他。Tarbu與她生活至她89歲。一天清早他沒有以他往常的「哈囉,親愛的」向她打招呼,當她前往查看,他在幾分鐘後不幸離世。他陪伴她55年。
鮮少鸚鵡有幸能終其一生伴隨一位忠實的飼主,不是因為飼主未考慮到她們的鸚鵡會活得比自己長壽,就是源於環境變化、疾病等等。
購買鸚鵡前,仔細考慮鳥種可能的壽命相對於自己的年齡。此外,若妳無法再照顧鳥,自問誰會照顧。為鸚鵡找新家曾經很容易,但近年有這麼多被進口和繁殖,如今完滿地為鸚鵡找新家是非常困難的。
沒錯,是有「鸚鵡救援中心」,但我應提醒這些有的為時短暫,且比交易的說法稍微委婉。名副其實者往往很小且迅速客滿。近幾年,狗的救援設施對被棄養動物如此不堪負荷,安樂死通常不幸地是唯一解答,而這在美國鸚鵡身上已開始發生。鸚鵡和狗為何被棄養的常見原因是因為購買時太欠考慮。一隻漂亮的小狗或黏人的手養幼鳥往往是衝動購買之下的受害者。
動物園不再接手鸚鵡,因為有太多要處理。任何情況下,一隻缺乏曾賴以依靠的人的伴侶鸚鵡經常承受極端的孤獨與壓力。
若妳是讓一隻快樂鸚鵡滿意的飼主,請多花心思在妳無法或再也不能陪伴時誰能照顧牠。鸚鵡偏好的性別也應考量。若將是家庭成員,確保妳的鳥真的喜歡那個人,定期查看能接手的人,並將它納入妳的遺囑,否則妳的鸚鵡可能不會有個美好結局。 (Rosemary Low)



  • Parrots-Sep-2014-p.12 (14/11/03):
我們飼主有這麼多方法能提高鳥的活力與體能─攀爬網、長鞦韆、咀嚼玩具、懸浮餵食點、完全密集的綠葉樹枝好讓鳥絞轉細咬莖和嫩枝。有運動的鸚鵡保持活潑朝氣。牠們移動自如且毫不費力地支撐自己龐大的身軀。

沒有什麼比無聊更快破壞鸚鵡的赤子之心。數月甚至數年相同籠子中的相同餵食系統、棲木位置與玩具,最終很快會磨鈍一隻聰明的鸚鵡,使其久棲不動、好奇心減少,整體而言為自身的安全感而太過於依賴不改變。很容易注意到未至熟齡的鳥在這樣的環境下努力創造遊戲和有趣的雜技,但更年長的鸚鵡將終止任何這樣的嘗試。

多數寵物鳥飼主都意識到一個適當的餵養準則如何影響她們鸚鵡的整體健康。保持一隻鳥的朝氣及最佳狀態需要良好的飲食。日常餵養錯誤或乏善可陳的最危險結果是隻超重鸚鵡。肥胖的鳥往往身心不太活躍。牠們也容易提早老化與患病。(EB)


  • Clinical Avian Medicine-p.58 (14/07/18):
一種常見的後期理論是鸚鵡受到支配地位的欲望所驅使。這並非良性理論,因為它容易使人將行為解釋為一些假定的層次結構競爭,也因此提倡為照顧者設計的管理練習,好在競爭中獲勝。這種做法往往強硬且具脅迫性,嚴重依賴於負向強化與正向處罰,兩者有部份皆由反向刺激的存在所界定。


  • Clinical Avian Medicine-p.56 (14/07/18):
至於負向強化,人們必須意識到藉由處罰所引致可預見的副作用。這些破壞性極大的副作用最有可能在少有機會正向強化的環境中進行正向處罰程序所導致。
所有厭惡策略的負面結果重要到足以在此重複:
1. 逃離/躲避行為
2. 攻擊行為
3. 壓抑反應
4. 恐懼人類或出現反向刺激(aversive stimulus)事物的環境

要注意處罰的其中一個問題不是它行不通。處罰在正確執行減少行為時可行。這個事實或許導致處罰最有害的副作用─無論處罰是否能減少不必要的行為,給予懲罰的人被強化於使用它。因此,她/他日後更傾向於使用處罰。這不僅令人擔憂,它至少解釋了處罰在我們社會是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處罰往往對處罰者是種強化作用。


灰鸚的性格發展是不斷持續的。如同人類,過去、現在與不可避免的環境變遷皆造成人格的動態發展。在鳥生活的環境中,人類有義務去瞭解並接受鳥擁有保持本性的權利。始終如一、善良、耐心地處理與管理這不斷發展並成熟的鳥,是讓鳥和飼主幸福的關鍵。


  • Parrots-Jun-2014-p.11 (14/05/22):
我記得多年前在南加州的一場危險野火,其中描述提到一間繁殖場拼命試圖在濃煙殺死心愛的鳥群之前釋放牠們。但打開鳥舍的門甚至剪掉籠側出口,都無法促使所有的鳥離開牠們的鳥群,飛離保命。
當然這並非所謂的馴養,不過這的確讓人思考,將鸚鵡飼養在同一個無趣的圍牆內年復一年真正發生了什麼事。因此我們得出這段小敘述的關鍵:「別害怕去相信妳的鸚鵡的判斷力。」
...越世故、年長且經歷豐富的鸚鵡,他或她每天所做的決定將更為精明,當然,那多數是我們飼主和訓練員必須承擔的責任。
我們都意識到且承認鸚鵡很聰明─我們甚至喜歡向沒養鳥的人吹噓。然而,確實承認我們的寵物鳥與繁殖鳥聰明,並且信任那與生俱來的智慧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我覺得捫心自問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是否過度保護我們的鸚鵡,限制了牠們所能成為的?」有了稍勤奮的學習、大量觀視及健全細心的生活常識─別在工作檯面留下讓Polly能嚐到的巧克力吻痕或老鼠餌料─我們將能對該問題明確地回答「沒有」。


  • Sally Blanchard. (2014, May). The cause of most behavioural problems. Parrots Magazine, 196, 25. (14/05/05):
我接到一對夫婦來電說她們飼養的公玄鳳開始尖叫。和她們短暫通話後,我發現她們變得太忙碌而無法給鳥任何集中的注意力。我請她們每日至少花十分鐘在她們的玄鳳身上,談話、歌唱並以積極、嬉戲的方式互動。一週後她們回電告訴我鳥已經停止尖叫,話說得更多,她們也再度真正地樂在其中。有時它就是那麼簡單。她們對她們玄鳳的問題負責,而非指責。

另一個鸚鵡的實際情況,是牠們隨著年歲成熟,許多鸚鵡會縮小牠們生活中能接受的事物,除非牠們的飼主努力保持「管道」開啟。這對年輕時的社會化程度不足以接受變化的鳥來說尤其如此。我所見到,基於早期社會化不足的問題包括:缺乏信任、無法玩耍、沒有好奇心、偏食(food rigidity)、害怕陌生人、地點和事物,甚至是嚴重的恐懼症行為。



由PBS製作的影片內容包括鸚鵡習性的簡單介紹、大量的棄養問題,以及幾段令人心碎的故事;
放棄原本事業投入收容工作的馬克先生,在談到一開始只是單純想把買來的金剛照顧好時哽咽了,接著他說:
「When people ask me what is a right size cage for a macaw, there is no right size cage for a macaw, it's...35 square miles.
(當人們問我金剛適合哪種尺寸的籠子,並沒有符合金剛的籠子尺寸,那是...35平方英里)」
牠們需要天空那樣大的活動範圍,牠們有伴侶的需求,牠們尖叫好與同伴保持聯繫,牠們總是成群結伴,絕少獨處。在多數人無法滿足這些條件之下,伴隨而來的各種問題對於野外捕捉或人工繁殖的鸚鵡而言無疑是更進一步的傷害。

鸚鵡飼養歷史比我們台灣早很多的國外,已有無數無家可歸、在被愛與被拋棄中循環的悲劇不斷上演。
若想養,請瞭解將給予牠們的是怎樣有別於原生的環境,及所應承擔的責任。請勿購買野生捕捉而來的鸚鵡,世上已有1/3因此瀕危,有70%在運輸過程中生病、營養不良而死亡,包括非洲灰鸚。
若已養了,請好好照顧,希望以認養代替購買鸚鵡這句口號不會在台灣出現。


若我們要學習與我們的羽毛朋友協調共存,我們將不得不瞭解牠們更多。牠們並不打算將牠們的行為調整成在我們身上察覺到的。以不自然的方式照顧牠們,並讓不自然的牠們養在不自然環境的是我們。我們的責任是讓牠們的社交生活盡可能接近每個自然物種。我們不這麼做,造成的是被我們稱為行為問題的一隻困惑、不開心的鳥。


任何處罰灰鸚之後的明顯順從,更有可能是一種對顯然是任意且無可避免的懲罰麻木地接受─接受但無法真正瞭解,伴隨對懲罰者的恐懼、躲避與憤恨。

毆打鳥、將鳥丟到地上、小籠或外出籠隔離在偏僻位置、將鳥放入浴缸或其他不適當的地方做為處罰、蓋籠布做為處罰、強迫鳥不斷上樓梯(手)、凝目恐嚇或怒視皆為無用且適得其反的處罰行為。

有幾種處罰灰鸚的方式。牠們脆弱的身體和敏感的心靈幾乎排除所有的處罰形式。牠們的內心拒絕它。在任何情況下它都不管用─非長遠角度來看。鳥明白誰在處罰牠─牠只是不明白為什麼。不過,牠會記住且不會原諒懲罰者。

當被隔離、被置於暗房中獨處剝奪感官、蓋籠布做為處罰或糾正不必要的行為都會使任何鳥安靜下來。對一隻被掠食動物而言牠是依靠牠的感官生存,這是種毀滅性的懲罰。...然而這無法遏制或停止尖叫、製造噪音、狠咬或任何導致牠被隔離的行為。牠無法將隔離與/或剝奪感官及導致牠被隔離的行為做連結。鳥無法推論出因果。若牠明白哪些動作、本能或行為會造成隔離,牠不會去做。

灰鸚被視為具有與二至五歲人類相仿的情感與心靈。妳會將這個歲數的孩子隔離以懲罰或修改他的行為嗎?


  • Parrots-Sep-2013-p.12 (13/09/06):
無論鳥隨著命運變得多不開心,重新定位一隻已有其生活方式的鸚鵡是不容易的。像這樣的決定應始終在鳥的最高利益之下做抉擇。亦即,牠的生活能藉由飼主與/或環境的變換而改善嗎?

...身為鳥飼主我們都該捫心自問,我們的手養或繁殖鸚鵡是否成長至我們維持多年的飼養方式已不再適用?現在是否是時候改變或升級牠們的世界,好讓牠們重拾曾有過的一些年輕好奇心和熱情?我們是否為籠養鳥準備了牠們所認知度過生活的方式─透過讓牠們到外面的世界、結識新朋友和新的情境,並教導牠們新的東西,使機警和自信取代緊張與不安全感。無論未來能持續多久,飼主養鸚鵡的時間越長,她或他有更大的責任必須在未來籌備中拓展鳥的視野。


  • Parrots-Aug-2013-p.11 (13/07/31):
誰才是多數幼年鸚鵡的學習榜樣?誰是牠們的導師?有無數人類根本無法指導羽翼未豐鸚鵡的才能要學。
進階的飛行技巧使其能以不同的目的起飛和降落,避免撞傷與不安全的著陸點。
我們寵物鳥和繁殖鳥身上發生的異常行為並非與生俱來;因此我們不應責怪鸚鵡這樣的不協調。提供更自然的環境,和讓牠們表達真實自我─就演化來說─的機會,手養鸚鵡會相當合理地開始展現更為理性的行為。對飼主而言,核心關鍵是耐心與知識...


  • Parrots-May-2013-p.11 (13/05/17):
當誠實且謹慎的鳥類學家兩方,面臨道德推論的問題諸如「鸚鵡該當被籠養?」或「應允許鳥繁衍後代?」甚或「為試圖保護而奪走鳥類的一些飛羽是對的嗎?」參與討論的人們最好為彼此間的對話及態度保持彈性做準備。...畢竟艱難議題的真正智慧存於一個觀點中,或其相反,等待冷靜與神智清明以進行理解,而非急著吵架。有個不成文的規則,是它往往需要多而全面的手幫助其堅定不移地深入描繪。


  1. 這可以確保我們擁有真正的情感連結!─你知道鸚鵡會隨著年歲改變嗎?牠們或許會找「媽媽」,一旦牠們長大後卻決定選擇對牠們來說特別的人。沒人會永遠待在媽媽身邊。
  2. 未斷奶的幼鳥比較便宜─對你來說,沒錯,對幼鳥而言?不盡然。若你對手餵幼鳥沒有經驗,你會燙傷牠們的嗉囊、悶死、餵不飽牠們以及發生其他問題。
  3. 我想要獲得經驗─如上述。我想體驗飛機駕駛,但我不會僅是進入座艙觀察它是怎麼操作的。
  4. 我想替我的鳥正確斷奶─有許許多多繁殖戶具有斷奶及讓牠們學飛的豐富經驗。如果你決心要一隻幼鳥,多做研究!

    而最重要的是信譽良好的繁殖戶不販售未斷奶的幼鳥!如果你得到得是未斷奶的幼鳥,它不是來自一個良好的繁殖者。我提倡領養,不要購買,但如果你絕對要得到一隻幼鳥,不要選擇一隻斷奶的幼鳥,不要因為你讀了幾篇網路文章就假設以手餵養很簡單。


鸚鵡對代理人類的印痕行為遵循著可預料的腳本:徹底地透過其自然交配行為精確表現。不像離灰狼祖先約三萬年的狗,和馴化起源模糊甚至更古老的家貓,一隻寵物鸚鵡,無論牠從何而來或多麼溫柔地被養大,是隻野生動物。歷史上持續地與人接觸已深刻塑造狗和貓的行為與體格。但除了引進一些經過突變的新配色組合,人類與鸚鵡的喙部及覓食技巧互動仍未有太大改變。一隻由人類斷奶的鸚鵡─「psittaciformes」是鸚鵡的科學術語─是溫馴的,但其行為上的個體技能仍未被馴服,是恐龍真正的後裔。由於我們的選擇性繁殖,狗和貓不僅具備孩子氣的行為,同時也有嬰兒般的面孔─大大的嬰兒眼睛與可愛的獅鼻刺激我們的飼養衝動,感覺良好的催產素荷爾蒙充斥我們的大腦。那些鸚鵡都不具備。

鳥類皆屬於非哺乳動物的「相異種」,除了兩條骨瘦如柴的腿,也如同希區考克對牠們的解讀、利用甚至威脅(譯註:指他執導的電影《The Birds》)讓牠們看來有所不同。牠們無法完全排斥我們對擬人化的強烈渴望,但牠們拒絕許多報答飼主的其他特點。牠們不會攀在妳的膝上、跳向妳的球、心滿意足地睡在妳腳下或捉老鼠。此外,我們仍在探究該如何飼養牠們。棲息在狹小的籠內,往往伴隨著飛羽的失去,牠們被剝奪真正的鳥類特性:即為牠們最顯著的特點─令人敬畏的攀升飛行力量。

...視鸚鵡與一到三歲幼童一樣聰明是在某些方面的描述,但總體而言引人誤解:鸚鵡是根據自身深刻的智能條件來適應牠們與眾不同的生態與進化故事。

...「是有些很棒的鳥飼主,不過妳得問典型的人鳥關係是怎麼回事,」資深鳥類訓練師Roy Toft在人與鳥的聯結議題中投下嚴厲的目光告訴我。「妳擁有將妳擺在顯著地位、愛妳、為妳而活、如孩童般聰明這樣有雅量的動物,而妳把牠困在籠內,剝奪牠每一種自然行為。妳得到的─如果妳仔細觀察─是個真正被搞砸的關係。」


...野生鳥類保護法在1992年通過法案,將多數野外捕捉鸚鵡銷入美國視為非法行為。但野生動物保護的勝利,激起人工繁殖空前的繁榮。
...鸚鵡曾是代表熱帶美好生活的圖示。如今牠們已演變為不斷增加的爭議及危機數量。事實是多數寵物鸚鵡距離野生種只有少數幾代的差距,而少有飼主打算滿足牠們甚至是最基本的本能:飛行、群居與求偶。這些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時常被單獨飼養且很少被允許飛行─許多鸚鵡的飛羽被裁剪了。牠們相對來說較為狹小的籠子往往具備很少的刺激和「豐富生活」的方式或玩具。作為如黑猩猩或海豚一般心思複雜的動物,這相當於一種難以想像的慘淡生活方式。事實上,鸚鵡擁護者Mira Tweti估計約75%的鳥兒「活在虐待或疏於照顧中」。
...這是對鸚鵡所產生的矛盾。我們愛牠們行為像我們,談話像我們,與我們關係緊密。但接著我們發現自己對牠們出現在我們忙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毫無準備。
...鸚鵡大約有350種...近三分之一的鳥種在野外瀕臨滅絕或受到威脅,絕大部分是因為我們一直想將牠們視為寵物。
...Parrots and People的作者及鸚鵡福祉的專家Tweti預測一場來自過去三十年來數百萬銷售量的「被拋棄、買完即丟的鸚鵡海嘯」,由於鸚鵡往往和人一樣長壽。
...我自己的非正式統計也暗示了問題的範圍。...在一個州─其實只有半個州,就總計有1,330隻被遺棄、出讓或因故而無家可歸的鸚鵡。
...這些鳥每一隻都有自己的悲傷故事。每一隻被拋棄且疏於照顧的鸚鵡都是個悲劇。生物學家及World Parrot Trust保育團體的執行董事James Gilardi,說他不會將遺棄鸚鵡形容成危機─「我們所談論的是可能不到1%的鸚鵡重新找到一個家」─但他不爭論手養鳥的遭遇。「在這個國家很少遇到不需要照顧得更好的手養鳥。多數鳥兒居住在糟糕的情況下。」
...(E. B. Cravens)「它們絕對是工廠化農場,產出鸚鵡。也有盡責的繁殖者,且很多已經跟我一樣停止繁殖。」在眷養繁殖的高峰,他說,美國每年約有750,000隻鸚鵡被產出。現今因人們越來越瞭解到在家中養鸚鵡有多困難,數量也許降至每年100,000隻。...他說鸚鵡市場已趨緩,已淘汰許多繁殖者。但他擔心工廠化農場系統對鸚鵡本身的影響。...「這些鸚鵡幼鳥全都是孤兒,我的繁殖戶朋友討厭我這麼說。但這就是牠們的處境,是孤兒。」...Cravens已讓他自己的鸚鵡親鳥遵循自身的「最強神經衝動」:自己養育自己的後代。鸚鵡幼鳥需要親密關係。在野外,牠們會花好幾個月不斷地與牠們的父母接觸。但在工廠式的繁殖運作下,牠們從未見過牠們的父母,或早早就被移出由人類撫養。結果造就不知道自己是誰、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活在沒有鳥類的土地上的年輕鸚鵡。
...起初,年輕鸚鵡討人喜歡且充滿深情。「人們都迷戀上了,」Cravens說。「他們想著『噢,這隻鸚鵡真的喜歡我,就像個嬰兒。』而你想要像這樣被喜愛。但事實是,牠只是感到孤獨。牠有所需求。」...在短短幾年內鸚鵡進入青春期,發展出與配偶形成關係的強烈需求。「牠有性衝動時問題才真正開始。牠會依附家人中的其中一位並對其他人懷有敵意。牠甚至會咬或攻擊其他人。...鸚鵡變得不正常,因為牠們不被允許擁有童年。」
...(Phoebe Linden)「在國內我們沒有鸚鵡問題。鸚鵡並沒有問題。問題是出在人的身上。很多時候,他們想讓鸚鵡成為裝飾品。或者他們不夠專注於鸚鵡的需求。」
...(Matt Smith)「鸚鵡想要的,是飛行和鳥群─兩件在多數家中身為寵物而被拒絕的事。」
...這是一個單純而深刻的變革理念:讓鸚鵡活得像隻鸚鵡(Let parrots be parrots)。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斷言只有人類擁有靈魂,其他所有動物是全無感覺的野獸,不配做道德上的考量。
...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並非人類獨有產生意識的神經系統基質。
...這項訊息不僅僅是科學上的發現。它必須擁有真實世界的影響力,由於仍有這麼多人視動物無情感或需求而行事。我們再也無法憑著良心,接受任何形式的殘酷。


  • Parrots-Apr-2007 (13/01/08):
看著這些巴丹的生活如何轉變實在令人感到揪心。巴丹對牠們同類的伴侶或人類可以是溫和體貼的。牠們是有情感、獨特的鳥兒,其情感的能力和需要只能被某個與牠關係密切的伴侶所瞭解。因為時間的約束以及高程度的承擔需求,我認為一百個飼主當中沒有一個能夠提供牠們所需要的。
...這個悲劇只有在白色巴丹繁殖者永遠關閉巢箱數年之後才會終止。即使這發生在明天,供應給庇護所的悲傷、受虐鳥兒在五十年內都不會乾涸。有些人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以修補繁殖者所造成的傷害。巴丹繁殖者:請將埋了至少十年的頭抬起來面對現實。譴責正牢牢地位於您的門階上。如果您真的愛巴丹,您將會停止從繁殖者手中購買牠們。唯有在沒有需求時,市場才會乾涸,悲劇才能結束。(Rosemary Low)


無論有否剪羽,絕大多數的安全防範應已準備好(如避免使用鐵氟龍、關門、關窗、不在鳥出來時烹飪等等)。除此之外所需的只有收尾工作與監督。即使是剪羽的鸚鵡最終也可能會在地上因咀嚼電線而觸電,因此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飼主都需要提高警覺。而最後是訓練。就算是剪羽鸚鵡也必須教導基本的如上手、瞄準目標與被握住。加上呼喚回飛只是更進一步,而且真正是集其它能力之大成。若你能提供鸚鵡伴隨左右的必要動力,這應該幾乎是自然發生的。有許多微小細節與飛行擁有權的完善我不會在此提到,因為我之前已透徹地談論過。接受這些挑戰應屬於與鳥之間關係自然的一部分。如果飼主真正關心他們的寵物鸚鵡,明白如何讓你的鸚鵡狀況更佳的益處遠超過飼養飛行鸚鵡所做的額外付出。


  • Parrots-Apr-2007 (13/01/08):
我無法講述經常抵達此地,關於朱露冠自殘造成生理傷害的所有故事。這些問題會單純地被認為是源於直接的身體虐待,並沾沾自喜地相信可能藉由乾淨的房子、完善的飲食和社交互動改變一切,不過事實卻截然不同。在前10至15年間,巴丹似乎充分受控制,活在充滿壓力和孤獨中、吃下牠們眼睛認得,卻難以消化的東西。此後,這些鳥兒出現嚴重的體質惡化跡象。多數籠中鳥處於營養不良狀態。有多少人能將生活中基本、不可或缺的安全感和溝通交流提供給鳥群?在寒冷的國家如加拿大或英國,有多少人能讓他們的鳥兒照射不可或缺的陽光?
...牠們會說話的事實可以是牠們的不幸。即使牠完全獨自生活好長一段時間、經常覆蓋毯子以制止溝通的呼喚,人類的情感依附諸如「我愛你」等語彙,可能表示鳥兒將繼續留在家中。沒有直接的身體虐待,鳥兒卻遭受惡劣的殘忍對待。(Wendy Huntbatch)


  • Parrots-Mar-2012 (13/01/08):
野生鳥類在牠們整個生命中持續獲得智慧。簡言之,那幾乎是構成生存的條件。如陌生或缺乏降雨的新環境、不熟悉的食物供應、嶄新且敏銳的掠食者攻擊,更別提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變化,都僅是幫助野外生命持續生存、使其保持在循序漸進學習曲線(註:gradual learning curve)上的幾個因素。人工飼養環境中,為改善牠們的健康和精神敏銳度,堅持教導及刺激寵物鳥對我們而言是最重要的。
...像這樣的事情如一個更大更好的籠子位置、具想像力的覓食食物、將活的樹木帶進室內、在剝奪牠數年飛行後允許、介紹同一品種的夥伴、提供紙箱或改善數年來的飲食習慣,只是一些能讓我們的鸚鵡保持警覺與心靈茁壯的方法。(E.B.)


  • Parrots-Jan-2013-p.10 (13/01/03):
...我再次重申,別過於講究你希望入手的下一隻寵物品種。不起眼的純綠色錐尾鸚鵡或在異國情調鳥店一角的亞馬遜,事實上可能擁有足夠的動物直覺去選擇你做為終身伴侶,儘管當你經過門邊時,從未預料到。(E.B.)


獸醫都有義務代表動物;因此,若一隻動物已經受傷,牠正在經歷痛楚是適當的假設,而非等到我們所堅信的超越了手術或創傷造成疼痛的疑慮,假定疼痛是在受創後出現對獸醫而言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除非被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 Parrots-Nov-2012-p.33-34(由HLG台灣寵物鳥論壇-大蛇丸所提供)(12/11/22):
最有成效的關係總是建立在鸚鵡生命中的前兩種渴求,生存與安全,而非繁殖這第三種需求。安全要素是野生鸚鵡通常以群聚方式被發現的原因之一。雖然這產生更大的食物競爭,但被掠食者吃掉的機會顯著減少。生存是基於牠們利用身周機會尋找食物和水的聯合技能。在A World of Wings,我們結合這兩種自然經營系統,讓鸚鵡與我們的鳥兒們建立可能的最佳關係。這是為什麼我認為你無法僅以食物作為動機來訓練一隻鳥。你同樣無法只因他或她在你身邊感到安全而有效地訓練一隻鳥。必須兩種要素一起提供給牠們且比例相同。
...回到鳥群理論與在鳥兒心中安全感有多麼重要,建立關係的方式意味著你的不離不棄。若一隻鳥群中的野生鸚鵡驚慌飛離,其餘的極有可能追隨。因此當你的鸚鵡抓握力加強或出現任何被驚嚇的跡象,你必須遠離牠所害怕的事物。尊重鸚鵡的恐懼,並瞭解建立密切關係的唯一方法,是成為鳥群的一部分。


  • Parrots-May-2012-p.16:
最普遍飼養的較大型鸚鵡是灰鸚。許多人喜歡擁有一隻會說話的鳥,卻很少意識到牠們可以與應該活多久。我說應該,由於飲食不佳或不幸事故使很多灰鸚無法達到牠們的年老歲數。...我強烈感受到飼主應被教育關於手養鳥福祉及牠們心理方面的觀念。有太多人不明白這些鳥兒擁有4-5歲孩童的心智年齡,與牠們應被尊重的感受、需要和日常需求。讓幼童與相同的少數玩具在小房間中獨處是殘酷的,若牠在你返回時高興地尖叫,一待就是數小時對牠而言是種懲罰。這是鸚鵡們往往必須忍受,也正是牠們高興地見到你時的反應。不過很多時候代替熱烈歡迎回來的,是牠們因製造噪音而被責備!瞭解鳥兒展現本能、興奮與牠們惡劣時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 Parrots-May-2012-p.12 (12/05/14) :
...我認為,繁殖鸚鵡並不是問題。繁殖過多鸚鵡、且以錯誤的態度或錯誤的理由繁殖才是問題所在。希望未來的養鳥者能同理看待決定照顧鳥兒、而非不管不顧的繁殖者。

我認為該提到的最後一點。對希望幫助陷入困境的人工飼養鳥兒或實際上,所有動物的我們來說,發佈禁止繁殖、禁止銷售或類似的最後通牒與宣言是危險的。我們需要努力改變養鳥者,不是廢除它。若所有大型商業鳥類養殖場決定同時處理他們的鸚鵡──混亂和苦難只會接踵而來。毫無疑問,鸚鵡福祉需要這些人們冷靜傾聽我們所提出的建議,我們最不希望的是疏離直到他們對我們充耳不聞。當然,救援團體與鸚鵡福利機構絕不該採取這樣強硬的路線。這將意味著放棄所有那些繁殖者的鸚鵡、年長的三十、四十和五十歲進口鸚鵡,以及牠們的未來後代。

人類間的活體貿易已進行超過4,000年,且不會在2012年或任何短期之後停止。飼養活體動物教導我們的正確經驗必須每一個人都瞭解,以便在所有人身上發生改變。在此期間,我們能加強使照顧人工飼養鳥兒的事業更加良好的知識。(E.B.)


  • Parrots-Apr-2007-p.9 (12/04/08):
...Rosemary Low的書在歐盟發佈禁止野生鸚鵡進口的消息前即已付印。她最令人揪心的一章為禁止買賣,她以冷靜、不誇大的散文形式敘述這項活動的可怕。幸運的是她的責難不再適用於歐盟(自2007年1月11日起),但亞洲的貿易仍持續進行。讓我們期望全球輿論能盡快阻止這項活動。正如Low在她世界各地人工繁殖章節的仔細描述,已有足夠的鳥兒供應予寵物市場,透過某些特殊照顧,也足以維持人工繁殖的稀有物種。
Rosemary Low指出更為人道的繁殖方式已越來越普遍。儘管她本身是1970年的手養照顧先驅之一,她現在承認若有可能,由親鳥撫養是最好的做法。
...「人類的良知與關於人道對待動物的意識在本世紀過去二十年間大幅地提高─但對拯救最寶貴的棲地和擁有超凡魅力的鸚鵡而言為時已晚。我們必須繼續為這些鳥兒爭取權利,讓牠們留在屬於牠們的野外環境。」

註:Rosemary Low即為巴丹繁殖者:不要再延續令人悲痛的循環!一文之作者

沒有留言: